心境一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許難以有切實的感受;如果對於那些經歷了大風大浪,或者此時正在經歷著大風大浪的人來說,往往擁有怎樣的心境,生活就有著怎樣的後續。


真正的生活智者,不在於他有多大的本事賺錢,也不在於他有多大的能耐做到位高權重可以呼風喚雨,而在於他有這四種心境:



痛而不言、笑而不語、迷而不失、驚而不亂。        


具體何如,且聽國館君為你一一道來。


 


痛而不言,是一種樂觀        


羅素說:累累傷痕是生命給你最好的禮物。這份獨有的禮物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它讓你往成熟又跨前了一步。


余華小說《活著》里的主人公福貴,一生有太多不幸:嗜賭欠債賣掉祖屋,家道中落氣死父親,妻子帶女離家出走,從戰爭的死人堆里被解放軍解救,逃過地主鎮壓一劫,親人先後離去……最後與他相伴的,是一頭老牛與陽光下的往事回憶。


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也許只能在小說里設定這樣的人,現實中,可少有人能夠達到這種豁達的心態,也許一次股票受創、戀愛受挫,就有人站在了死亡的邊緣,無心戀世。



幸福相同,不幸卻各不相同。


這也就不難理解很多人在痛苦的境地時,只能獨自承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無奈,可恰恰是那種做到了痛而不言,明白人生在世,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的人,才算悟到了真正的樂觀豁達。


 


笑而不語,是一種智慧        


唐朝詩人孟郊一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讓讀者不禁品出詩人的亢奮狀態,畢竟人生得意須盡歡,悶著自己的喜悅之情,這樣多掃興啊。


其實,在這個認同感和平衡感失衡的社會,你的喜悅只要一說出來就很有可能成了別人眼裡的炫耀。        


這種心態,雙方都有問題,炫耀源於缺憾,嫉妒源於失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朋友圈裡有秀恩愛或者秀旅遊美食時總有那麼一兩個愛酸你的人了。



俗話說: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人生得意依舊要盡歡,但是這個歡掛在臉上笑笑就好,逢人便說就沒意思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王夫差便是如此,戰敗越王復仇之後,便不再把越王勾踐放在眼裡,更也不聽伍子胥忠言,使勁地嘲笑越王。最後的亡國代價,後人看之,實是令人啼笑皆非。


 


迷而不失,是一種篤定        


有人的人生像一條綿延不絕的鐵軌,不怕迷失方向,就怕你隨便找個地兒就停了下來,不思前進;而有的人的人生就像混亂的線團,毫無頭緒,有時你花了大半輩子去解開一個謎,到頭來卻發現這根本是個死結。        


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哲理故事,來自一位教授和學生的對話,大致是這麼說的:


教授問學生:“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學生答:“當然砍那棵粗的。”


教授:“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會砍哪一棵?”


學生:“當然砍紅鬆了,楊樹又不值錢!”


教授:“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是七歪八扭的呢?”


學生:“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麼都做不了!”


教授:“楊樹雖然筆直,可由於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學生:“那還是砍紅松,楊樹中間空了,更沒有用!”


教授:“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學生:“那就砍楊樹。同樣沒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教授:“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隻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


好,就此打住。這個故事想表達的是一個人做事的最初動機是什麼都還沒搞清楚就去盲目地做,此時必定陷入糾結的境地中。


人生也如此,每個人帶著一把斧子上山,難免會因為各類樹木眾多而產生迷亂,但最終能有所收穫的人,往往就是那些雖迷卻不亂,心無旁騖,動機明確之人。        


 


驚而不亂,是一種淡定        


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語言、歷史、佛教、文化等領略無不涉獵,造詣頗深。可取得這些成就的背後,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比如文革期間,對於季老這樣的文化大咖,難以幸免於難,從被批鬥到審訊,再到勞動改造,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壓力下,他竟在“文革”期間完成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也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


文革,對於這些受迫害的人來說,本來就是一場打壓,有人驚慌錯亂,也有人驚而不亂,而最終取得成就的,往往是第二種人。


古人云:“苟逢辱而不驚,遇屈而不亂,幾可任事矣。”        


其大意是一個人如果能夠受到侮辱和委屈都不驚慌錯亂,那他差不多就可以擔當重任了。畢竟,不夠淡定,又怎麼面對過山車般的人生起伏?


 


每每談到“人生”一詞,總是有太多的感慨與情愫,這是人感性的一面;而悟透了痛而不言、笑而不語、迷而不失、驚而不亂,則是理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