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業障        


       

其實「消業」的意思,是從此以後自己不再造新業,「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雖說是結束舊業,不再造新業,但並非指過去所造的業就消失了,從此以後不用再接受果報,而是不管什麼樣的果報都要面對,受報時知道這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在現在所感出的結果,所以要接受它。


       

但隻是接受還不夠,進一步還要放下自我才能得解脫。自我中心與對於自我的執著是一切苦的原因、苦的根本,所以不善的要放下,善的也要放下,壞的要放下,好的也要放下,全部都要一起放下,如此才能得到究竟解脫,所以隻想消除惡業,而不想消融自我,這樣的修行並不究竟。


       

轉變心        


       

所謂的誦經能消業,並非指一誦經,惡業就一筆勾銷了,而是因為誦經能讓人轉變心念,改變自己的念頭和言行,所以能消業去惡向善,從「有我」轉化成「無我」,用這種方法誦念經典,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消災去業,還可以開發智慧。

如果誤以為造了惡業隻要誦誦經就沒事,那是不可能的事,是一種迷信。誦經最主要的功能在於轉變我們的心念。


       

       

心清凈,便自在        


       

佛經如何談心        


       

佛陀為什麼會帶給我們這麼多的經典和佛法?這是因為他希望眾生都能斷除煩惱、解脫自在,而眾生煩惱的癥結全在於自己的心。


       

心清凈了,就能安樂自在,了達這個心本來清凈,便能永遠地安樂自在。而眾生的心都是相同的。


       

所謂相同並不是說想法相同,而是心的本質相同、作用相同,以及眾生所引生的煩惱相同。人在任何一個生活環境中都有它的衝擊、矛盾和困難,如果一直從負面想法看待困難,會一直被困難困住;如果能由正面想法重新看待與面對,或是分析它、處理它,就能化解困難了。佛在這裡得到智慧,再指導我們如何從心得到解脫。

       

身心合        


       

所謂「人身難得」,我們如果離開了身體就沒辦法修行,修行還是要透過身體來修的,用心來駕馭身體。但是一般人不會修行,不知道如何用心來駕馭身體,也不知道用身體來煉心,所以苦惱不斷。


       

這兩者是互相矛盾,也彼此相輔相成的,需要身心合一,才能安身、安心。當我們產生矛盾時就會困擾和痛苦,而當身心統一,身心可以相輔相成的時候,心就能自在或解脫了,這就是《心經》裡面講的心。


       

這個道理好像不容易了解,其實注意一下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是不離身體,不離環境的。就連做夢的時候,好像隻有心在動,念頭在動,其實做夢的時候,夢境中是有符號的。


       

所謂符號就是夢境裡面所見到的人、所遇的情境、聽到的聲音、感覺到的冷暖,這些都是物質的符號。所以做夢純粹是心的活動嗎?不是的,沒有物質為緣就不可能有心,不可能有夢。

       

心無掛
       


       

如果體證了空性就叫作無心,就是《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以及「心無掛礙」。所謂「心無掛礙」,就是心中不再有任何執著。心中不再有任何執著,也就沒有所謂的智慧不智慧,既沒有得到什麼東西,也沒有失去什麼東西。因此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超越了虛無和實在。


       

不論存在或是虛無,心裡根本不介意,一切現象如常,但是已不再是問題,這個叫超越,叫無心。所謂「無心道人」,就是解脫的人,真正得到解脫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