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接觸攝影,開始都會被一張背景虛化的照片所吸引,這裏的背景虛化其實就是「景深的深淺」。景深的概念雖然許多人並不清楚,但肯定都有所感受,無論是一張背景虛化的靜物、一張全域清晰的風光,都有利用到了景深這一概念。但景深有什麼用?又該怎麼用呢?這就是這篇文章要解決的問題!



景深是什麼?


想要了解景深,我們就要知道景深的定義:景深是指在相機鏡頭(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夠取得清晰成像時所測定的被攝物體前、後距離範圍。通俗來說,就是相機對好焦之後,在最近和最遠有兩個清晰臨界平面,這一前一後兩個平面的距離就是景深。


那麼景深有什麼用呢?


它的意義取決於作者的表達意圖。淺景深有助於虛化不必要的元素;使畫面更簡潔有層次感;更易突出主題;深景深則可以涵蓋更多的畫面細節(常用於風光和紀實)。



       


決定景深的深淺與否有三個關鍵要素,一、光圈大小;二、焦距長短;三、被攝體與相機的距離。下面我們就將通過一些實例來講解,如何通過這三個元素去控制景深。


首先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設定好三個參照物,選擇一個有紋理的背景可利於觀察,設置圖如下:



       



第一個物體(迷你足球)離櫥櫃的距離約為30厘米,第二個物體(迷你棒球)離櫥櫃約為90厘米,第三個物體(迷你籃球)離櫥櫃約1.5米,相機的擺位距離第三個物體約為60厘米。注意,相機的擺位需要固定,並將三個物體都取入畫面中。將相機設置為光圈優先模式即可,最好選擇光圈範圍更大的鏡頭,效果更為明顯。



一、被攝體與相機的距離


現在我們開始練習如何控制景深,在不改變光圈,焦距的情況下,只變換對焦點依次拍攝籃球、棒球、足球。拍攝使用的光圈是f/2.8,也是這只鏡頭的最大光圈,當焦點落在前景的籃球上時,注意觀察景深(或者說畫面的虛化程度)。


       



而當焦點落在重點的棒球上時,再繼續觀察一下,前景籃球、遠景足球以及背景的模糊程度。



       



最後是將焦點對準最靠後方的物體「迷你足球」,再次觀察畫面的虛化程度。在這三次拍攝過程中,都沒有改變被攝體與相機的位置或是更換鏡頭,僅僅只有焦點距離的變化。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其它因素不變的前提下,被攝體距離相機越近則景深越淺,距離相機越遠則越深。



二、光圈大小影響景深


接下來我們保證焦點距離固定,然後改變光圈的大小——選擇這支鏡頭的最小光圈f/32再拍攝一次。


       



還記剛才使用f/2.8拍攝的效果嗎,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對比一下(被攝體距相機的距離是相同的):



       



同樣的,我們對焦在重點的小棒球,然後對比f/32和f/2.8的區別:



       




       



最後焦點落在足球上,我們會發現除了前景的籃球,剩下的足球、棒球和櫥櫃幾乎都是清晰的,這就是說明此時的景深範圍特別大,前後清晰平面的距離特別長。



       




       



於是我們會發現:當拍攝距離和鏡頭焦距不變的情況下,光圈越小景深範圍越廣,光圈越大景深越淺(你可以繼續嘗試一下f/5.6,f/11,f/16這些不同光圈值下的景深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日系小清新或是靜物都習慣於用大光圈,更淺的景深有助於突出畫面的主體,讓本來平凡的事物充滿吸引力。



三、鏡頭焦距影響景深


最後,在保持對焦距離和光圈不變的情況下,我們用不同的鏡頭焦段進行拍攝。不同的鏡頭焦段不僅會影響景深的深淺,還會影響畫面取景和物理透視,為了方便說明,我們裁剪了能體現效果的對比圖。


圖一等效於50mm鏡頭的成像效果:


       



圖二等效於100mm鏡頭的成像效果:



       



圖三等效於160mm鏡頭的成像效果:



       



由此可知,在保證其它變量固定的情況下,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四、傳感器大小是否影響景深?


除此之外,也有人提到過傳感器尺寸也會影響景深效果,這是一個不嚴謹的概念,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不嚴謹。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要引入物理焦距和等效焦距兩個概念,物理焦距是指鏡身上標註的焦距數據,等效焦距是鏡頭實際的成像焦距。因為我們通常說的焦距是基於135mm相機(135mm相機的膠卷大小是36*24mm)的鏡頭的標準,可以理解為全畫幅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大小,但是相機除了全畫幅,還有4/3畫幅、APS-C、APS-H、中畫幅、大畫幅,在不同的畫幅之間,使用物理焦距相同的鏡頭,實際的等效焦距卻不一樣(也可以反過來理解,等效焦距相同的鏡頭,物理焦距不一樣),所以它們之間存在一種轉換倍率的問題,例如物理焦距為50mm的全畫幅鏡頭,用在APS-C畫幅的相機,其實際拍攝時所達到的焦距視角就變為75mm(APS-C與全幅的轉換倍率為1.5)了(等效焦距)。


       


我們可以說:在等效焦距相同的情況下,感光元件越大,景深越淺。這樣說對新手理解可能會有點困難,那麼我們就來打個比方:這三種相機的感光元件我們用小、中、大三面鏡子來比喻其大小。鏡子大小決定了能接收的畫面內容多少,如果你想讓這三面鏡頭都顯示出一個人的全身,眾所周知,只有改變鏡子與人的距離,才能照下全身。



       

而此前我們說到距離是影響景深的一大因素,鏡子越大,照出全身所需的距離就越近(距離越近、景深越小),虛化效果越明顯。總而言之,終究還是因為傳感器的大小先影響了等效距離,然後等效距離才影響到景深的效果。所以說,傳感器的大小直接影響景深是不嚴謹的,不過這一點對於新手來說可以不用加入考慮範圍,只需要記住「相機的底越大越好」就可以了。



五、景深的使用方法


前面說了這麼多景深如何控制,那麼要如何運用景深呢?簡單來說就是掌握四個字:虛化與清晰。如何運用景深的變化呢? 一、控制景深分佈,可以讓畫面更具有空間縱深感,也就是所謂層次感,通過虛實的變換為畫面增加活力。


       



二、利用人體視覺系統的特點,即虛化的事物可在潛意識中被大腦補齊,從而能夠激發觀看者的想像力。



       



三、可以控制畫面的元素取捨,需要的可以留下、不需要的可以虛化。



       




       



最後,我們再回顧一下要點


影響景深的決定性三個要素是:光圈大小、攝距遠近、焦距長短。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不可忽視的間接影響因素:等效焦距以及相機的感光元件大小。


(1)被攝體距離相機越近則景深越淺;距離相機越遠則越深。 

(2)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3)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4)在等效焦距相同的情況下,感光元件越大,景深越淺。 


要想掌握景深的使用,以上幾個要點都需要牢記,別忘了等效焦距的換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