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2大結局劉濤扮演的安迪是一個堅定的不婚者,沒想到在電視劇裡面卻率先懷了身孕,率先領了結婚證,當真是歡樂頌小說作者阿耐的心頭最愛,把所有的好事都賦予給了她。但一不小心暴露了富人的弱點——缺乏安全感。因為懷疑謝濱跟蹤她,安迪的老公便動用層層關係,毫不留情地把剛奮鬥到刑警大隊的謝濱,打回警署去。官商一家親唉。

《歡樂頌》小說中的樊勝美的確當過小三,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她有一段當小三的經歷,不過這並不是她原本的意願,最後她應該還是和王柏川在一起了。樊勝美是一個有些悲劇的角色,不僅是出身有些落魄,而且感情經歷也不順利,但是她自己有些心高氣傲,直到最後才發現最喜歡自己的竟然是身邊一直默默守護的王柏川。

           

五美遭遇種種挫折最後還能在一起嗎?安迪——和小包總摩擦中走向美好

小包總霸氣而又近乎“無賴”一般的追求方式,讓觀眾覺得有不少趣味。也正是小包總這種霸道的做法,會讓高冷理性的安迪芳心大動。在曝光的所謂大結局裡,安迪和小包總走在了一起,並且因為“未婚先孕”而有了步入婚姻的重要基礎。只是,因為小包總母親無法接受安迪的精神病史,讓他們的情感受到了阻礙。

戲劇性的是,在與包母的“角力”中,間接地“害死了包母”,給兩人的感情帶來了一個不小的打擊。欣慰的是,小包總並沒有因為這樣悲傷的打擊而放棄安迪,兩人最終還是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樊勝美——向現實妥協還是向愛情妥協

在曝光的大結局裡,樊勝美和王柏川的愛情遭到王母的反對。遭遇阻礙的他們本可以堅持堅持挺過去,但在買房時,王柏川沒有寫樊勝美的名字,再加上王柏川面臨破產,讓二人的愛情徹底走向分手。不過,樊勝美並沒有因此而落入過於難堪的境地,而是和劇中的陳家康有了發展。

曲筱綃——遭遇大挫也有人罩

在曝光的結局裡,曲筱綃不再那麼的順風順水,而是遭遇了“破產”的大挫折。這種打擊對其他人而言,可能都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但對於曲筱綃而言,這似乎成了她愛情上的一個重要推力:趙醫生在她破產之後,用一句“我養你”,完美地秀了一把恩愛,也盡顯了一番風度。

邱瑩瑩——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原來那一站

第二季里邱瑩瑩因為不是處女而讓應勤心有芥蒂,後者跑去相親,但遭遇一個“奇葩女”,於是回頭想想,才發現邱瑩瑩是那個最好的女孩。在被曝光的所謂大結局裡,兩人最終也走到了一起,不管經歷了多少的罵聲,這段愛情也還是有了結果。或許對於邱瑩瑩來說,這也算是一個很不錯的結局吧。

關雎爾最悲催的為什麼是她?

第二季里,關雎爾在遇到”音樂才子“謝童的時候,正處於她內心尋求某種改變或突破的時期。在看到眼前這個外形帥氣、個性狂放又憤世嫉俗的”音樂才子“時,她看到更多的,其實不是對方的才華,而是那種無畏無懼、追逐自由且敢於衝破桎梏的個性。只是在曲筱綃的”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下,讓她和謝童鬧翻,沒能走到一起。愛情的失意已經足夠打擊她的了,想不到還因為安迪的關係丟掉了大好前途。這種愛情事業雙雙受到挫折的境地,對於觀眾心目中那個”乖乖女“關雎爾而言,的確太過悲催,甚至太過殘酷。

           

為什麼說關雎爾大結局是最悲催的?早在第一季時,關雎爾一直就是“五美”中最叫人喜歡的“乖乖女”。她幾乎綜合了其他四個女孩的優秀品質:既有安迪那般的學歷與理性,又有曲筱綃那般的聰明,邱瑩瑩那般的單純,樊勝美那般的接地氣。

她善良,溫柔,得體,是那種誰都不會討厭的女生。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乖巧”、“懂事”,讓她這個角色顯得不溫不火,沒有特別鮮明的性格,註定是那種很平凡的人物。實際上也的確是這樣的,她在第一季里,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平淡如水。

可在第二季里,關雎爾卻成了一個被“黑化”的角色:她慢慢地不再那麼“乖”,也不再那麼“平凡”,反倒通過她自身具備的智商,逐漸地變得”不那麼關雎爾“了。這種變化,讓她有了鮮明的性格,也有了令人唏噓的命運。

在遇到”音樂才子“謝童的時候,正處於關雎爾內心尋求某種改變或突破的時期。在看到眼前這個外形帥氣、個性狂放又憤世嫉俗的”音樂才子“時,她看到更多的,其實不是對方的才華,而是那種無畏無懼、追逐自由且敢於衝破桎梏的個性。因為她也想變得更加無畏一些,也想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一些。

只是在曲筱綃的”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下,讓她和謝童鬧翻,沒能走到一起。愛情的失意已經足夠打擊她的了,想不到還因為安迪的關係丟掉了大好前途。這種愛情事業雙雙受到挫折的境地,對於觀眾心目中那個”乖乖女“關雎爾而言,的確太過悲催,甚至太過殘酷。

如前所述,每次提及”曝光的大結局“時,我都會加上一個”所謂的“,那是因為,我並不確定這個曝光的大結局是真是假。或許看過原著的人可以做出很好的判斷,但不管怎樣,即使《歡樂頌2》的結局真是這樣,這部劇也還是有其值得繼續觀看下去的必要。

畢竟,這部劇裡頭關於愛情、職場、生活的一些探討,依然是比大多數國產劇要優秀許多的。某些價值觀的表達,仍然值得大眾去思考,去討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