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了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10個城市,新加坡連續四年蟬聯首位,香港緊隨其後排名第二位,其餘入榜的是蘇黎世、東京、大阪、首爾、日內瓦、巴黎、紐約和哥本哈根。飛哥推薦前往這10個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旅行時的省錢方法,教您慳住旅行!

第一位:新加坡

新加坡已經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生活指數最貴的城市,主要原因是在這裡買車和養車的價格成本居高不下,當地的交通費更比紐約高出2.7倍。此外,新加坡的衣物、水電開銷費用都相當高,但日常基本用品價格則與紐約、香港相當。

想來一趟精明新加坡游,您一定要嚴謹地控制消費開支,尤其是交通和景點消費。現時,Jetstar、酷航(Scoot)、虎航(Tigerair)、Air Asia等航空公司都提供較廉價的來往香港加坡機票,只要預早訂票,最抵價格更是由HK$839起。若想以可負擔的價格品嘗當地美食,請到戶外小攤或路邊咖啡店用餐。

第二位:香港

香港成為全球生活成本第二高的城市,相信香港人一點都不會感到意外。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學人智庫的全球生活成本報告並沒有計算城市的居住成本,若包含此因素,相信香港會毫無懸念越過新加坡,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

第三位:蘇黎世

位於瑞士的蘇黎世成為歐洲生活成本排名最高的城市。瑞士一向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其人均財富更是排名世界第一,所以生活成本高也不無理由。想省錢遊覽蘇黎世,其中一個妙法是選擇住在距離蘇黎世市中心一小時火車車程的琉森(Lucerne),後者的住宿費、餐飲費和消費都比蘇黎世便宜,符合一般旅客的預算。另外,蘇黎世多處有免費租借單車服務,只要押證件和付抵押金,旅客就可以騎單車穿梭蘇黎世的大街小巷,享受當地的道地風情之餘,又可以節省交通費,一舉兩得。

第四位:東京

常去日本旅行的朋友都應該同意東京的消費一點都不便宜。有數據推算,一個人在東京生活一年的生活成本約需要HKD$30萬,其中尤以交通和飲食消費最高。作為旅客,在東京旅行時有以下方法慳錢。交通方面,要善用JR Pass和其他交通套票、週遊券;飲食消費方面,可以試試便宜又美味的蕎麥麵、烏冬,推薦店鋪有「富士そば」、「丸龜制面」」和「ゆで太郎」,每餐消費約300-600日圓。住宿方面可以考慮青年旅居、民宿或Airbnb,價錢最多比住酒店便宜近半以上。

第五位:大阪

近年大阪的生活成本一路攀升,喜歡去關西旅行的朋友都察覺到這裡的消費愈來愈高。去大阪旅行其中最簡單的慳錢方法,就是利用大阪週遊卡(OSAKA AMAZING PASS)和關西週遊卡(KANSAI THRU PASS)的折扣優惠。以前者為例,旅客可以憑卡無限次乘坐電車和巴士,更可在30個觀光景點免費入場,並在13個景點和37間購物美食店尊享優惠!

第六位:首爾

今年全球生活成本排名第六位的首爾,在2010年前竟排第五十位,可見在韓流帶動下,首爾的消費上升得很快。2016至2018是韓國訪問年,韓國訪問委員會網站為遊客提供了各類型購物優惠券以及100多家店的優惠券,想下載可前往http://vkc.or.kr/tc/。另外,在首爾記住購物隨身攜帶護照,因為韓國許多美妝店和化妝品店時常推出專屬外國人的優惠活動,通常只要出示護照就可以直接享有折扣。

ADVERTISEMENT

第七位:日內瓦

日內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它已連續15年位列全球最高生活成本的前十名城市。去日內瓦旅行,食、住、行都非常昂貴,想省錢就一定要在您下榻的酒店或青年旅社拎日內瓦交通卡(Geneva Transport Card),可無限制免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另外,步行、踩單車都是實際又省錢的遊覽方法。

第八位:巴黎

巴黎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歐元區城市,與歐洲其他城市相比,這裡只有酒類和菸草價格較為平易近人,其餘物價都貴得驚人。如果您想享受法國美食,又想省錢,建議在午餐時間光顧心儀的餐館,因為大部份法國餐廳的午餐價格都會比晚餐便宜許多。點菜時儘量選擇set menu,這會比分開點頭盤、主菜、甜品便宜。

第九位:紐約

紐約是美國生活指數最高的城市。紐約住宿費與許多主要旅遊城市一樣都價格不菲,每晚花費動輒美金100元以上,尤其是曼哈頓區更是貴得驚人。所以,訂青年旅館或Airbnb會是省錢的好方法。想節省餐費,可以光顧紐約路邊的餐車和去唐人街(China Town)覓食。

第十位:哥本哈根

丹麥的物價很高,哥本哈根是佼佼者。要精明地游哥本哈根,就要慎選價廉物美甚至是免費的景點,例如丹麥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新嘉士伯博物館(Ny Carlsberg Glyptotek)、國王花園(Kongens Have)等。另外,購買一張哥本哈根卡,這張卡可以免費參觀大約60家博物館和旅遊景點,並可以免費乘坐地鐵、火車和巴士,會幫您節省很多旅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