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人們發現小島西南的海灘上有一塊岩石,中有一洞,每逢漲潮,浪擊岩壁,其聲如鼓,邊起名鼓浪石,小島的名字也改為“鼓浪嶼”。鼓浪嶼為何能被成功推薦?有何獨特的自然與文化遺產?鼓浪嶼(提名)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園、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迹……


       


建於1920年的黃榮遠堂是鼓浪嶼華僑花園洋房建築的優秀代表之一,整座院落佔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風格受曾在東南亞殖民建築中流行的帕拉迪奧風格影響。建築的柱頭、檐口、門窗、陽台等各部裝飾甚為豐富、精美,巴洛克的曲線式設計是常用的主題。


       


春草堂,位於筆架山西北制高點,建於1933年,是當時廈門最大的營造商華僑許春草為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建築整體造型端莊樸實,簡潔但細部考究,強調材料質感的對比。1992年許春草之子許伍權將該建築命名為春草堂。


       


金瓜樓建於1922年,其頂部設略高出屋面的鼓座,各覆八棱形攢尖穹頂,形似南瓜,因此取名“金瓜樓”。這座建築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注重裝飾、色彩大膽的建築特色。


       


台灣遷居鼓浪嶼的富紳林爾嘉,於1913年建菽庄花園,佔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菽庄花園在造園藝術上具有較高的成就,既運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同時又融合了近代建築的樣式及西方造園的風格,創造出一座獨特的濱海近代文人園。


       


1927年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番婆樓”,是一座華僑建造的大型殖民地外廊風格別墅建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前的庭院內園林化的處理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徵,其形式與歐洲巴洛克園林中假山對自然溶洞模仿的手法相似。


       


八卦樓是台灣商人林鶴壽1907年投資興建的大型別墅,建築面積近5800平方米,採用西方古典復興的風格,八卦樓體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嶼別墅之最。


       


楊家園由菲律賓華僑楊忠權、楊忠懿於20世紀初興建的四幢洋樓構成,佔地面積41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60平方米。院落內園林,西式的水池配合中式的假山石,中西合璧。


       


海天堂構是由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黃念憶共同於1920年到1930年間建成的宅園,總佔地6500平方米。建築的外牆採用煙炙紅磚清水作法,外廊廊柱設預製混凝土寶瓶欄杆,屋頂屋脊、飛檐、檐口下均設預製木雕裝飾構件,做工精美。


       


黃家花園原為印尼華僑黃奕住1920年回國定居時興建的別墅,建築面積共4500平方米左右。整組建築和園林通過對早期外國人宅園的改建,在整體格局的改造中注入傳統的理念,體現出鼓浪嶼近代建築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對時代流行建築風格的追求。


       


瞰青別墅是1916年越南華僑黃仲訓在日光岩下岩仔腳購地建造的別墅。1927年,他又在日光岩西北側開始建設西林別墅,約1932年落成。建築為清水紅磚牆,呈現出20世紀初鼓浪嶼華僑洋樓常見的立面設計風格。


       


從馬約翰紀念廣場進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條深巷內,有一塊小場地,它的西、北兩側,一座建築面朝西,建在高台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為“立人齋”,這兩座建築就是廖家別墅。林語堂與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該建築內。


       


來鼓浪嶼看風景看建築,也不要忘了去嘗試下當地美味,美食地圖已給你準備好啦~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