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凡智力高度發達的人,其觀察能力都是比較強的。著名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對自己的學生提出過這樣的要求:

「應當先學會觀察,觀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喜歡觀察動物。在他5歲的時候,一天晚上,他忽然聽到附近的叢林裡傳來一陣陣美妙的鳴叫聲。他想,是小鳥在鳴叫吧?我該去看看。大人們嚇唬他說,森林裡有狼,專門吃小孩子。小法布爾卻毫不膽怯,勇敢地鑽進森林去觀察、探索,結果他發現:發出鳴叫的不是小鳥,而是一種螞蚱。從此,他對昆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終於成為頗有成就的昆蟲學家。

觀察力對研究自然科學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同樣,對於文學藝術也是必不可少的。魯迅就曾教導文學青年:「如果要創作,第一要觀察。」

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拜福樓拜為師。福樓拜要求莫泊桑到馬車站去觀察馬匹:「馬車站有許多馬,你仔細觀察那裡的馬,然後用一句話描繪出其中一匹馬與其餘幾十匹馬不一樣的地方。」就這樣,莫泊桑鍛鍊出了超人的觀察力,因而,他的小說以人物刻畫細緻、入木三分而著稱,在世界文壇享有很高的聲譽。

怎樣使孩子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呢?

01

把孩子帶進大自然,使他們視野開闊,博覽多聞。接觸感性事物,是觀察力發展的基本前提。

現在,很多孩子害怕寫作文,「一寫作文就頭疼」。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生活。如果整天把孩子關在屋子裡,勢必堵塞孩子的視野,又怎麼能激發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呢?

北京有位年輕的媽媽很懂得培養孩子。她的女兒從小愛畫畫,可有一段時間覺得畫煩了,不想再畫了。這位媽媽沒有硬「逼」著孩子繼續畫畫,而是帶她去養雞場、動物園觀察小動物。女兒看得很仔細,回來後畫了不少新畫,其中的一幅百雞圖還獲了獎。

所以,家長要儘量利用業餘時間帶孩子去公園玩一玩、看一看,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多接觸大自然。孩子在這些外出活動中,自然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家長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引導和訓練孩子的觀察力。

2

要幫助孩子確定觀察對象。

節假日,家長帶孩子外出時,可以事先對孩子提出一些觀察事物的題目:家門口增加了幾棟樓?大街上增添了幾家商店?動物園的猴子是怎麼吃東西的?下雨的時候,雨是什麼樣子?颳風時,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留心周圍的事物,逐漸改變那種凡事漫不經心、視而不見的習慣。

3

對於上學的孩子,最好讓他寫觀察日記。

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也有助於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4

給孩子創造一些觀察的有利條件。

如讓孩子自己養養小金魚、小蝸牛、小蝌蚪,或者小雞、小兔、小花、小草什麼的,讓他們觀察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況,瞭解它們的成長過程。這一切,非常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點擊查閲更多文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