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比起說對不起,學會Ta更重要!

孩子你可以犯了錯,但從來都不是說聲“對不起”就可以了事的!比起道歉,父母管教的重點應該是讓孩子為這件事情的後果承擔責任!

小編說: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一貫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說聲對不起,然後一頓說教,事兒就這麼過去了。但是,比起道歉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一、我都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要怎麼樣?

最近,我的一名學生到了一所學校去當實習老師,回來後,她很感慨地和我分享:現在的孩子很難教。我問她為什麼?原因是:有一個學生,做了錯事後,很快就道了歉。

但當她要求那位學生善後處理時,那位學生居然很不滿地說「我都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要怎麼樣?」讓她非常驚愕。這讓我想起我半年前的一次經歷,某個週末,我和家人一起到餐廳吃火鍋。父母帶著兩個小男孩坐我們隔壁桌,這兩個孩子一直吵鬧不休,不一會兒,他們離開桌子互相推搡了起來。推著推著,可能一時失手,一個孩子就把我們這桌的菜盤推倒在地,還好盤子是塑膠的沒摔破,但菜掉了一地。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刻大聲訓斥孩子,要求孩子跟我們道歉。兩個孩子立刻說了對不起,然後他們就回座位去了。

我開始跟兒子一起蹲下來撿菜,在撿的過程中,我剛好看到那兩個孩子正在看我們,我就問他們:你們要不要來幫忙?兩個孩子愣了一下,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較小的孩子則去看媽媽,他媽媽看了我們一眼,說:真的很不好意思啊!然後,媽媽叫兩個孩子坐好,開始嚴肅地教育起孩子來,講了很多道理:包括不應該亂跑、要尊重別人、不應該影響到別人、做錯事要說對不起……

就這樣,一直到我和兒子把地上的菜葉撿好,那位媽媽就在邊上看著我們收拾,邊訓斥孩子,但大人和孩子,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我當時想起了那個我實習的學生,她遇到的那個曾經說:「我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要我怎樣?」的孩子,應該也和這兩個孩子是一樣的。當這樣的孩子更小的時候,接受的教養方式大概就是這種「說對不起加不停說理」的管教方式,而這種管教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

二、光打罵和光說理都不對

近幾年,父母們很 少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而傾向於 講道理的方式處理孩子的犯錯行為。標準的模式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會先要求孩子說對不」,然後很仔細的告訴孩子他究竟錯在了哪裡,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當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說理時,這個管教就結束了。但是這整個過程中,卻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年幼的孩子本來就因為經驗不足,原本就很容易犯錯。重要的是,當孩子做了錯事的時候,父母如何回應他,將影響下一次他犯錯時的反應。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用打罵的方式回應,這個過程中,孩子處在恐懼的情緒中,很難去對事件本身進行反省。但是,如果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就是要求他道歉,並不斷的講道理,孩子可能學到的是:我做錯事後,只要說了「對不起」,再被父母訓斥一下,其他就沒我的事了。把這兩種管教孩子的方式比較起來,其實誰也不比誰高明,因為同樣都沒有達到管教的目的。

三、讓孩子為犯錯行為負責

孩子做錯事,父母管教的重點應該是讓孩子體會到,他做這件事情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更重要的是,他必須為這件事的後果承擔責任。例如,孩子把別人的玩具弄壞了,父母也不必生氣和打罵。但要讓他補償對方,比如,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賠給對方。下次他就會知道,玩別人的玩具要小心愛惜,否則會換來讓自己心痛的代價。

如果是不可補償的狀況,例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把別的小朋友弄傷了。那麼,就應該帶著孩子去看別人流血的傷口,讓他看受傷的小朋友接受治療的過程,讓他看見他是如何造成了別人的痛苦,如果受傷的小朋友需要協助,儘量讓孩子動手幫忙。之後父母可以說些道理,但不是訓斥,只要真心懇切的讓孩子知道,他這樣做讓父母覺得很難過,以後要怎麼做會更好一些。

不必打罵,不必過度說理,重點是要讓孩子有真實的體驗,真真切切的體會到這樣做的後果。孩子就會認識到:為什麼我不要再做這樣的事,因為我要付出代價,因為我造成了傷害。

做錯事,從來都不是說聲「對不起」就可以了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