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影視作品或者小說情節里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描述:最親近的愛人離去了,活著的人並不願意接受現實,而開始出現幻覺,似乎愛人的音容笑貌仍在,他們依然會像無數個平常的日子一樣繼續生活。

死別是我們最不願面對的別離,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都發誓,如果真能有什麼死而復生的方法,他們都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在今天這樣一個數位化時代,虛擬模擬技術或許真的可以使這種幻想變成現實。

起死回生的數位技術

回想200多年前,大多數的人甚至連一張死去親人的照片都沒有;現在,我們已經能夠通過鮮活豐富的影像資料回憶我們逝去的親人。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可以通過模擬技術準確地仿造那些已經逝去的人,並像他們仍然活著那樣與之進行交流互動——這將不再僅僅屬於科幻小說的範疇。

未來,你可以委託專門的數位公司收集和分析你愛人的數據種子,以便創作一個數字肖像。他(她)的聲音、步態、特質、言談舉止以及笑聲起伏——所有這些都能夠被以近乎完美的相似度進行複製。與你的數位重生的配偶共度美好時光,將會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智能手機和其他攜帶型電子設備的使用,我們正在步入量化自我的科技潮流。我們的起床時間、步行步數、閱讀內容、生活路線等都會以數位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對大量在線數據的採集,就可以大致推斷出一個人的生活行為習慣,這些數據收集將會是創建模擬死者的基礎。

這樣的系統需要有靈魂嗎?需要有意識嗎?或許這些問題是無關緊要的。人們只需要計算機模擬能夠進行以假亂真的交流,使自己的心靈得以慰藉就可以了。

你願意沉浸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嗎?

然而,你真的願意接受這樣的一個模擬出來的已死之人,並與之面對面相處嗎?

首先,這些模擬物會讓我們分不清虛擬和現實。本來,一個親友的死亡按理說將會給我們帶來徹骨之痛和深深的悲傷。但想像一下,如果模擬技術使你可以永遠不必對任何人說再見(直到你自己死去),那麼你隨時都可以與逝去親友的數字模擬物笑著回憶過去,但久而久之,你將會很難將這兩者區分開來。一方面你明知道他已經不在這個世上了,你不應該依然過得如此沒心沒肺;但另一方面你又覺得他似乎還活著,好像跟以前並沒有什麼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算不算是種自欺欺人的自私表現?

其次,當你沉浸在與那些理想化模擬物自由交流的世界中時,可能會對現實世界的其他關係產生不利的影響。有對比就會有傷害,如果你可以在數位世界中與一個更有趣的理想化親友互動,那麼你何必還要理會現實生活中另一個需要各種維護才能處好關係的親友?畢竟,模擬物會更溫和,它們能夠非常簡單地將那些令人厭煩的特徵刪除,以迎合我們的愛好。如果逝者的模擬物反而能夠提供安慰,而且可以按照我們的妄想隨意進行個性化定製,我們又何必要煞費苦心地經營與活著的人之間的各種關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