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似乎有種論調:                                                

酒,尤其是紅酒,必須喝純粹的。調飲加料,都是土鱉。紅酒調雪碧,尤其土得不行。        

果真如此麼?

我記得徐小平在某檔節目上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米國人用很鄙夷的口氣問一個中國人說,聽說你們中國人喝紅酒喜歡兌雪碧?這個中國人回答道:聽說你們美國人喝茶要加糖和奶?

       

一種事物的出現必定有一定的市場,所謂存在即合理。沒必要拿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        

               

儘管「葡萄酒兌雪碧」看起來似乎總難免有幾分不登大雅,但這種喝法能夠盛行,與其說是中國人普遍地「沒文化」,倒不如說是一種實用的原因。

紅酒兌雪碧,一般是為了用雪碧的甜度來掩蓋劣質紅酒的乾澀口感,這雖然不符合我們所謂的紅酒的喝法,但是這跟喝茶一樣,有人喜歡細啜,有人喜歡慢品,有人喜歡加牛奶,有人喜歡放涼了喝,但這不影響大家對茶的喜歡。

ADVERTISEMENT                                            

絕大多數的好酒,到最後判斷的標準是:平衡。        

酒到最後,畢竟是讓人喝的。如果味道氣味不讓人愉悅,再有年份的、結構再好、再有潛力的酒,都不能算好。

但是不建議用比較貴的葡萄酒和雪碧兌在一起,一般來說100元以內的葡萄酒就比較適合做成這種果汁葡萄酒

其實很多葡萄酒原產國也有不少將葡萄酒和其他飲料勾兌在一起呈上的不同口味的酒精飲料

例如西班牙的sangria果酒(紅葡萄酒+果汁+氣泡礦泉水+水果),典型的紅酒兌雪碧的味道;還有種酒叫calimocho :(紅酒+可樂);義大利的spritz(白葡萄酒/prosecco起泡酒+campero+氣泡礦泉水)等等。

                           ADVERTISEMENT

他們的特點就是簡單易飲,讓儘可能多的人喜歡喝,讓儘可能多的人喝了感覺開心放鬆。通常sangría和calamocha 這些都是價格較低的紅酒。年輕人最愛的飲品之一。

所以說,酒與茶,畢竟都是讓人喝的,以人為本,任何喝法,只要你喜歡就行,沒必要上綱上線。

這裡還有個小小的提醒:紅酒或洋酒加入碳酸飲料後,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會加速胃和小腸對酒精的吸收,酒量不好的就非常容易醉了。

其實葡萄酒也沒有看上去那麼高大上了,它只是一種帶著豐富文化的飲料而已。當然,願意靜下來,細細品酒的。個人倒是建議國人從甜的開始,然後甜白、冰酒、貴腐酒、半干、桃紅、干紅。

               

還記得上學那前,室友從超市買了瓶幾十塊錢的紅酒和一大瓶雪碧,大家在寢室里涮火鍋,這邊吃一口羊肉,那邊喝一口紅酒,相互高喊著乾杯。

ADVERTISEMENT

當時年少,誰也不知道紅酒應該怎么喝,反正就是兌著雪碧大口大口地喝,就著燈光,看著對面的小夥伴,看著稚氣未脫,又需要喝酒來顯示長大的我們,感覺年輕真好。

畢業這麼多年,喝過各種高級名酒,參加過各種交際宴會,酒越喝越貴,也越喝越好,但是我還是覺得當年劣質紅酒兌雪碧好喝,雖然不知道好喝在哪裡。

喝什麼酒不重要,關鍵是什麼人陪你一起喝。        

               

總之每個地方國家都有口味偏好,英國人從我們這引進茶,他們又加牛奶又加糖,這難道是正宗喝法嗎?我們中國葡萄酒釀造的標準,為什麼一定要像法國靠攏?德國按甜度劃分等級?又有誰會去嘲笑他們?

關鍵是,你感覺好的酒就是好酒,無所謂價格、檔次。這個東西就像喜歡人、喜歡詩歌一樣,你可以帶著自己喜好意願。完全不必隨波逐流。

ADVERTISEMENT

事實上對於普通的紅酒,要是接受不了它的酸澀,你也可以選擇這樣做。反之若是值得珍藏的好酒,站在一個紅酒愛好者的角度來看,加雪碧就太暴殄天物了。當然,土豪請隨意。

               

只要個人樂意,一切調味方式都沒有錯,酒與飲食到最後,是伺候人的,人可不能反過來被酒與飲食的習慣給奴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