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        

回想起來,距離2002年仲夏第一次在個人網站上提及冷泡茶、繼而掀起一波波狂潮至今,竟有十數年以上時間了。

到現在,冷泡茶早成我夏日裡不可或缺的飲品,每每從初夏甚至暮春「開泡」,數月裡一壺接著一壺,消暑解渴佐餐俱相宜;要一直到初秋天氣涼了才依依不捨退場。

喜歡冷泡茶的原因首先在於方便簡單:比起一般熱水泡茶,冷泡法不僅寬容度極大,大多數茶葉都合用;且失敗率極低,唯一所需只是等待,幾乎沒有什麼技巧門檻,更無泡熟泡壞泡出澀味之虞,任誰都能輕輕鬆鬆信手拈來。

最讓人無從抵擋是,冷泡法特別能夠完整萃取茶中精華,茶氣茶香茶風茶味茶的表情茶的脾性歷歷清晰分明,非常享受!

所以此刻,且來整理多年累積經驗與歷來文字討論記錄,做一次完整公開吧!

                           

.水量&茶葉量        

因應市面上大多數冷水壺的容量與日常飲用速度,我通常一次製作一公升的冷泡茶。約需1000ml的冷水,茶葉10∼15公克。

.茶葉        

幾乎大多數紅茶都適用冷泡法。但由於冰涼飲用一般多偏好清爽明亮的口感,遂總覺清新調子的茶葉似是更對味。所以,如印度大吉嶺、春摘尼爾吉里、錫金、錫蘭的努瓦拉埃利亞,以及台灣的條索型台茶18號紅玉,以至蜜香紅茶、阿里山紅茶等小葉種紅茶⋯⋯都十分合適。

.步驟        

於容器中放入茶葉,沖入冷開水,加蓋。靜置室溫中約4∼6小時,待茶葉充分舒展出味,濾去茶葉。

.冰鎮        

置入冰箱冰鎮至沁涼,即成。

Yilan's Tips        

1. 還有另種泡法是,一開始就放進冰箱,隔夜或8小時後再濾去茶葉。但經多次嘗試發現,浸泡溫度過低常使茶香茶味釋出不足,所以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喜歡室溫泡法,事後再冰鎮。

2. 常有茶友問及「洗茶葉」的問題,認為直接冷水沖茶似有安全疑慮。關於這點,我向來視泡茶時的第一道預沖為「溫潤泡」而非「洗茶葉」,目的是讓揉捻較緊實或大片的茶葉稍微舒張,茶味更能釋放。事實上,大部分的碎型與條型紅茶並不需溫潤泡,尤其冷泡茶因浸泡時間極長,更可跳過這步驟。若有擔憂,則盡量選擇自己能安心的茶葉來源即可。

3. 當然也可使用茶包,步驟方法一樣。雖說平素在家,我還是最喜歡以散茶冷泡,一如我在文章裡課堂上經常強調的觀念:讓茶葉自在舒展,味道最棒!但以便利性而言,茶包還是強得多。 我在旅行中一定都以自己攜帶的茶包自製冷泡茶:把茶包稍微捲一下,塞入旅館提供或街邊買的瓶裝水中,泡好後將茶包取出即可,省錢好喝又放心!

4. 冷泡茶趁鮮飲用為佳。冷藏狀態下最好約在三四天內喝完,香氣足、也較無變質疑慮。

5. 除了純飲,冷泡茶也是調製其他消暑飲料的最佳基底:泡好後以1:1比例對上鮮榨果汁、加入百香果肉、投入或擠入檸檬或金桔、調入果醬……變化創意無限!

茶包沖泡法        


使用茶包泡茶總難免給人一種無奈匆匆的草率感,頗有幾分因陋就簡意味。


然而,茶包之方便迅速、讓人不費吹灰之力三兩下就可輕鬆享用一杯茶,卻也是不可抹滅的優點。而且近年來,越來越多茶品牌精心調製出品的茶包不僅所用茶葉品級頗高,且在香氣、口感等各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值得一試!




而事實上,只要在沖泡順序與動作上稍微注意,往往也能擁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味道:

.水量            

一杯份茶包的茶葉量一般約在2公克上下,茶型則多半偏細碎,所以水量可控制在200cc左右。

.沖茶            

先溫杯、再於壺或杯中倒入沸騰的水、最後才放茶包。如是,可使茶包和茶葉不被水柱擠壓,擁有更多膨脹的空間。若袋內茶葉細碎,沖泡時間約2分鐘即可。若葉型較大,則可稍拉長一分鐘時間。過程中加蓋稍悶一下味道更好。

.取出茶包            

泡好後可捏住標籤、將茶包於杯內搖晃一圈,讓茶包在茶湯中略略旋轉使之均勻,再拎出液面靜待滴乾即成。千萬不要使用茶匙或任何工具匙擠壓茶包,以免出現澀味。

好茶百千, 你取哪瓢飲?            

一直以來,不管是接受採訪、紅茶課堂上、或是演講場合的提問時間,總有人問我,如何選紅茶、挑紅茶?

確實即連我自己,早年初入門之際,第一次踏入專業紅茶店,乍見琳瑯滿目數百種茶葉在眼前一字排開當口,那種暈頭轉向手足無措的慌張感,記憶猶新。

好在之後多年,見多喝廣、也開始走踏產區,越來越熟稔熟悉後,也漸漸掌握了一套法則,逐步得心應手。

尤其開了PEKOE食品雜貨鋪,選茶竟然成為季季甚至月月都要面對的吃重工作:從台灣、印度、斯里蘭卡⋯⋯時不時都有新茶季來到;得不斷從動輒數十款茶樣茶盅裡,細細觀察品試琢磨其中差異,選出真正欣賞心儀者來。

對愛茶如我而言,過程雖有艱辛,然能持續被這許多各式各樣各見千秋的茶香茶味茶氣包圍,分外樂在此中。

這裡頭,最重要是,得先建立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審美立場與觀點:

首先自問、釐清,喜愛的、追求的是什麼樣的茶?──濃的淡的?花香的果香的?早上喝的午后喝的晚上喝的?純飲還是加奶加糖加其他調味?

畢竟世間好茶無數,雖不見得單只能取一瓢飲,但也絕對不可能一時半刻全數擁有、喝盡,有稍微明確的範圍與目標,方不致在汪洋茶海中茫茫迷了方向。

走入茶店前,以下幾點不妨先留意:

1.分類            

通常在茶專門店展售的茶葉可粗分為產地單品茶與混合茶,前者指的是直接以產地諸如大吉嶺、錫蘭、阿薩姆、肯亞⋯⋯等地為標示的茶葉;混合茶則如早餐茶、伯爵茶等由不同產地、種類的茶葉或其他花果香料相互混合而成。

雖說一般在國外,多會建議初入門者可從口感較愉悅可親的混合茶入手;香氣味道偏向純粹精微的單品產地茶,則更適合進階級茶友涉獵鑽研。但我認為,身為產茶國度子民的我們,悠久飲茶文化下薰陶長大,對茶滋味早已無比熟習,故而應不受此限,還是以個別愛好為取決標準。

以我來說,除了基礎的新鮮度、保存得宜等本身品質範疇外,我喜歡的是,能充分表現固有之產地莊園地域風土特色與製茶傳統的茶:

大吉嶺的縹渺清逸、錫蘭烏巴的濃烈剽悍、台茶18號紅玉的豐潤爽醇、正山小種的優雅煙燻習習,春摘的清新、夏摘的飽滿、秋摘的厚實⋯⋯。至於混合茶,則希望素材俱由來天然且風味調配和諧均衡,充分表現茶款與品牌特色和個性。

2.型態            

依茶葉包裝型態還可分為散裝茶與包裝茶。前者多半以大型茶葉桶一桶桶盛裝了擺在貨架上,由消費者選定後,再由店員依照購買數量秤重後以紙袋包裝出售。

                                   

3.外觀與香氣                


購買前最好先觀察茶葉外型並聞香,以茶乾看來乾爽有光澤為佳,並從香味判斷是不是合心合意的味道。許多茶專門店會提供免費試飲或另設茶座讓人坐下來付費飲茶,會是更精準的判準依據,值得把握。


4.挑一個好通路        


盡量和真正可信任的茶商與通路買茶。依賴專業者的篩選和把關甚至推薦與建議,是時時可享用放心美味好茶的上上省力之道。


茶的時間,與空間在紅茶與日本茶領域裡,通常公認越是新鮮、保存狀態完好的茶葉,越能完整保有豐富飽滿的香氣;但相反地,在中國與台灣茶界,長年來始終對老茶、陳茶又另有一番不同講究與鑽研,認為隨歲月和時間的積累,年輕火氣盡褪後,常能轉化、展現另番圓熟風華。


而我自己,喝茶多年,的確越來越覺老茶領域著實深不可測,即連紅茶,因家中庫存太多,不可能全數趁鮮喝掉,遂早習慣繼續飲用「過期茶」;當然許多難免萌生青春漸逝之感,有的卻能持續芬芳,甚至偶有驚豔。


比方某回,茶櫃角落裡隨手翻出一小撮恐怕至少十數歲齡以上、好久好久以前在某香港茶鋪買下的滇紅,聞著氣味還仍奔放,捨不得丟棄,遂取來沖成奶泡茶⋯⋯


沒料到,醇郁奶香裡,久違了的滇紅那雄渾裡見芳馥妍媚的甘韻嘩地湧現,不僅一點不因時間減了丰姿,甚至更沉著熟美。令人不禁再次喟嘆,果然茶世界無比玄妙,叫人怎能不迷醉?


根據目前有限經驗歸納,通常茶葉較不細碎、發酵完整、含水量低,以及在製作上除乾燥外還多一道烘焙工序的茶,如福建正山小種紅茶在發酵後會再進行鍋炒,或如中國工夫紅茶與台灣小葉種紅茶常在精製階段再焙火一次,都可能延長賞味期限。


但話雖如此,我仍不鼓勵肆無忌憚大喝過期茶。畢竟每款茶從性質到製作以至運送、貯存條件都不相同,等閒不宜掉以輕心。若真的要喝,一定先仔細檢視茶葉,無受潮發霉變味、且以沸水沖泡以策安全。


另外,若屬經過拼配、燻香的調配茶或調味茶,因茶品來源多元,且成分中常不只茶葉、還有其餘添加,也應盡量趁鮮喝掉。


至於在保存上,謹記高溫、多濕、強光、空氣、氣味與擠壓都是茶葉大敵,因此,最好留心以下幾點原則:


1. 使用密封、不透光、也不致壓損茶葉的容器盛裝。專門的茶葉罐或非玻璃透光材質密封罐最佳;若是紙袋或紙盒,則最好盡量嚴密封實保存。


2. 茶罐與茶盒應存放於涼爽、乾燥、陰暗處,盡量避免太陽或燈光直接照射。


3. 茶葉很容易吸收氣味,故應貯存於空氣清新無味的地方。一般家庭為了取用沖泡方便,經常習慣將茶葉置放於廚房中,但除非做菜清淡、通風良好,否則並非理想空間。


4. 無論如何,一般居家非專業儲藏環境變數太多,因此,採買之際還是不要貪多,只備足夠飲用的份量並定期補充,以免長期囤積而有變質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