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女兒要去上幼稚園,我們就去看離我們家最近的幼稚園,那家的園長跟我們說明課程的時候,特別強調他們每一週會有兩個時段請阿兜仔老師來教小朋友英文,讓小孩子「贏在起跑點」。

台灣的幼稚園,跟一般荷蘭的幼稚園非常不一樣,荷蘭幼稚園的小孩,一天從早到晚都是在畫畫、玩沙、玩水、不重視學業成就,而重視小孩子心理的發展,希望小孩子可以學習怎麼跟同伴相處,也培養照顧自己的能力,我還記得我上幼稚園最大的「成就」,就是學會怎麼綁鞋帶,還拿到「學會綁鞋帶」的畢業證書。

我帶著對荷蘭幼稚園的期待,再加上我女兒已經在一個聯合國家庭中成長了,所以我問園長能否不讓女兒上英文課,院長看了我一眼笑道,「台灣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英文是必修課,要來我們這邊上課就一定要上英文」,好像覺得我問了很奇怪的問題一樣。

我相信大部分的台灣家長對園長的話不會覺得很意外,我也常聽到台灣父母說:「語言要早一點開始學,才能學得好!」甚至有不少父母認為要讓孩子上全美語幼稚園。問這些家長為什麼要讓小孩唸貴得不得了的全美語幼稚園,他們往往回答「因為要給小好最好的教育」。

對台灣家長而言,全美語的幼稚園之所以是最好的,是因為對孩子的學業發展最有幫助,讓小孩在教育的競爭更加優勢,可以至少在英文這個學科上,打敗其他的同學,能獲得更多教育機會。

所以我們看到社會上有兩種家長族群,一種是自詡給孩子「最好的」的父母,不惜重金讓孩子去上全美語幼稚園,另外一種則是因為無法負擔學費,只能讓孩子上「一般、平民」幼稚園的家長。對於前者我是沒甚麼意見,畢竟投注額外的教育資源給下一代,是父母的選擇跟自由,但我擔心的是,這種「要給小孩最好的」的氛圍,無形間成為所有家長的壓力和罪惡感的來源。

「我沒有錢讓孩子上美語幼稚園,是不是會讓他輸在起跑點?」

「真是對不起孩子,他英文學不好也不能怪他,畢竟我們沒給他這個環境。」

這種虧欠感有必要嗎?

再加上,台灣的父母真的有思考過他們給的東西真的是好的嗎?好在哪裡?為什麼必要在三歲前就開始學英文才能學得好呢?

在我看來,多數的台灣家庭使用的是中文,也就是說,他在幼稚園裡學了一些字彙,但是幾乎沒有環境練習,真的有用嗎?只是單純的記憶字彙,早記晚記差別很大嗎?

如果小孩在幼稚園的年齡碰上英文課真的有幫助的話,為什麼滿街的英文補習班還是生意那麼好?從父母、到年輕學生、到上班族,「把英文學好」這件事成了不必要的全民焦慮。

更恐怖的是,為了追求這種「最好」的教育,小孩可能犧牲的更多。

有一位好朋友跟我說,她上小學的兒子,因為功課太多,每天不寫到半夜真的寫不完,眼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媽媽就規定在晚上九點以後就得上床睡覺,功課寫不完就算了。雖然這位媽媽認為孩子的健康與快樂比功課重要,但是過不久同班同學的家長便開始抱怨,要求我朋友一定要讓兒子把功課寫完,免得影響全班孩子的學習進度跟班級成績。

我不禁想問,難道健康跟快樂的童年不是最重要的嗎?

在這個不斷的追求「最好的」的環境下,小孩還有時間專心地當「小朋友」享受快樂童年嗎?還有機會透過玩耍培養出自己的興趣嗎?有辦法為自己疑惑尋求解答?在寫不完的功課的情況下,要如何培養對運動與藝術的興趣?每天乖乖在教室寫功課,要怎麼認識自己、培養自己的認同呢?

真的希望家長們可以想開一點,給小孩子一個美好、快樂與健康的兒童時期,放棄無意義的教育競爭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