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免稅店裡還是排列著那些大牌商品,不過吸引了大多數遊客們目光的,還是大牌之外,那些芬蘭本土設計師的名字。本土品牌擁有優勢,候機樓里最好的位置都被它們佔據。比如Marimekko、以兔子鞋聞名的Minna Parikka、在姆明專賣店裡你還可以和巨大的姆明一家玩偶合影,關於姆明的一切,從書到玩具到杯子到珠寶,在這裡都可以買到。


芬蘭航空的穿梭巴士帶你進入赫爾辛基的市中心,正在中央火車站對面。火車站建於1919年,新藝術風格,在城市的許多角落都可以看到它48米高的塔樓。入口兩邊的一對雕塑“燃燈者”是芬蘭雕塑家Emil Wikstr最著名的作品。


       


芬蘭火車站新藝術風格的塔樓


不需要太久,你就會發現,芬蘭設計滲入了芬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難怪2012年,赫爾辛基贏得世界設計之都的稱號。


我下榻在F6酒店,一家北歐設計風格的精品酒店。我的房間僅有黑白兩色,但裝飾的藝術品彌補了這一單調。公共空間也是一樣,玻璃、亮閃閃的不鏽鋼、幾何形馬賽克之間,一隻亮紅色沙發以及超現實主義壁畫格外跳脫。


       


F6大堂的壁畫


扔下包,我開始了我的赫爾辛基設計區之旅。設計區就坐落在市中心,酒店也是設計區的一部分。雖然地方不小,但也都可以步行逛遍。區域里有25條街,街道兩邊排列著花園、雕塑和小廣場。它們之間是200多個設計相關場所,從博物館到畫廊,從藝術家工作室到咖啡館,當然還有商店,應有盡有。


       


設計區街景


我的首站是設計博物館Designmuseo,赫爾辛基的芬蘭設計聖殿,建成150年來,博物館已經收藏了75,000件藏品和125,000張圖片,展示芬蘭的設計成果。博物館中的今日烏托邦畫廊著眼於芬蘭在1917年獨立後100年的設計產業發展。展品以時間順序排列,清楚地展示了創意以及受眾喜好的變化。


芬蘭的當代設計風格和正在展出的“北方“展里體現的拉普蘭的薩米人的設計風格大相徑庭。這個生活在北極圈內的芬蘭北方民族有著悠久的手工藝傳統,展覽展示了他們生活中的日用品,從紡織品到傢具,馴鹿皮毛和骨製品佔據了主角。


       


出自芬蘭設計師之手的各種椅子


Gron餐廳就在幾個街區之外。這家餐廳不大,內部設計極其簡單,空間讓位給裝著乾燥的各種香料的保鮮盒,植物在牆上的支架上蓬勃生長。有一瞬間,我想到了藥房。不過,當侍者們出現的時候,這種想法消失了。他們或紋身,或蓄絡腮鬍,很嬉皮,很酷。


       


Gron餐廳的工作人員,牆上排列著儲存植物


乾燥的植物是Gron餐廳的精髓所在。它們從芬蘭的森林中被採摘到此,清洗、晾乾。這樣無論冬天多漫長,菜單上總能有一些來自當地的、帶著芬蘭氣息的食物。大廚們為自豪無比。


購物,是設計區的另一主旋律,許多人在此買回北歐設計的片羽吉光,憧憬著自己的公寓會像設計雜誌里的照片一樣時髦、有品位。Artisaani便是這麼一個可以讓你一站買全的商店,已有40餘年歷史,許多獨立設計師在此擁有自己的鋪位。首飾設計師Marja Arola的珠寶設計靈感來自大自然,陶藝家Ulla Fogelholm的陶器風格簡潔,適合家用,另一位年輕的陶藝家Heini Pulkkinen則為陶器賦予了更多色彩和光澤。這裡就像一個阿里巴巴的寶藏洞穴,你不知道自己會找到些什麼,不過一定會滿載而歸。


       


Artisaani里被芬蘭設計填得滿滿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