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的這兩種觀點要不得

第一種:過於緊張。

面對孩子的變化,很多新手父母會覺得手忙腳亂,他們覺得之前聽來的、學來的、看來的育兒知識好像永遠不夠應對孩子層出不窮的變化。持有這樣觀點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照顧起孩子來總是小心翼翼,孩子稍有不適,他們就會非常緊張。

大可不必。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是急不來的。而且他們沒有你們想像中脆弱,過於擔心反倒容易損傷孩子的福分。

第二種:過於隨意

當然,也有這樣一群父母,在他們看來,半歲之前,特別是3個月前的孩子,一天中有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而清醒時的他們大部分時間又都在吃喝拉撒。一些父母常產生這樣的錯覺,認為帶孩子就是照顧好他的吃喝拉撒睡就好了。

必然地,他們會較少地跟孩子進行必要的互動,經常任由孩子獨自躺著、獨自玩,並且誤以為孩子“乖巧”,從而錯失孩子成長的黃金期。

孩子哭鬧為哪般?

0-6個月寶寶主要通過表情和動作來表達需求。孩子啼哭並非無緣無故的,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需仔細觀察並排除原因,才能找對根源,並“對症下藥”。

如,孩子的哭聲短而有力,比較有規律,且漸漸急促,那孩子可能是餓了。一般而言,孩子三四個小時就需要喂一次乳。最好及時給孩子哺乳,因為小寶寶體內沒有備用的乳糖,餓太久容易出現低血糖。

另外,孩子啼哭,父母還需排查孩子是否有病痛、鬧覺、尿布濕了、鼻子被堵了或是想要他人陪了等等。

0-1歲期間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生理需要的滿足更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如何促進0-1歲寶寶大腦發育

0~1歲是寶寶出生後,在生理、心理、社會意識等方面的覺醒期,如能及早得到外界的適當刺激和激勵,將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幼兒的多元智力。

1、選一些簡單有趣的兒歌每天對孩子說,也可放錄音給孩子聽。說兒歌時最好帶著表情和動作,有節奏地晃動孩子或抱著孩子有節奏地走動,多次重複後可試著讓孩子模仿。

2、玩玩具時成人邊示範表演簡單的動作,邊說出玩具的名稱,經反覆訓練,使孩子能根據問話指出相應的玩具。也可在玩具和孩子之間放一個障礙物,鼓勵他想辦法獲取玩具。

3、搖搖晃晃學走路牽著孩子一隻手練習走路。當孩子能獨自站立、蹲下、站起來時,讓孩子在相距不遠的兩個成人間練習獨走,成人的手將孩子圍起以防孩子摔倒。當孩子會獨走後,可玩拖拉玩具或小滾筒鍛煉邁步前進。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科學引導

“我家寶貝從小吃奶就不專心,眼睛總是到處看,一兩個月的時候愛盯著發光發亮的東西看,四五個月後的時候愛看彩色的東西,孩子的視覺發展是不是有什麼規律呀?我怎麼訓練比較好?”

感知覺是嬰兒與照顧者建立情感聯結、獲取周圍信息的源泉。從出生起,小寶寶就時刻在動用著他們的五官接受並整合這個世界的信息。但在每個不同的時期,孩子的感知覺能力是不同的,也是不斷發展的。

拿視覺來說,剛出生的嬰兒視力發展還不完善,眼睛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個模糊、明暗相間的世界。

出生2個月他們能夠感受到黑與白的反差,所以可給這個階段的寶寶品看黑白對比強烈的物品。

4個月之後的寶寶,逐漸有了色彩的感覺,且能手眼協調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吃奶時扶奶瓶,能將玩具或手準確送到嘴裡等。

父母最好不要阻止寶寶的吃手動作,相反,盡量讓寶寶穿得舒適,能將寶寶的雙手解放出來,保證其自由活動。

6個月的寶寶能坐了,開始注意身邊的物品特別是照顧者了,這個階段的寶寶常盯著人臉看,特別愛看的就是媽媽的臉。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意識到了我與他人不是一體的,慢慢地,他們就會出現陌生人焦慮了。

媽媽還可給寶寶準備上一面鏡子,讓他跟鏡中的“自己”做遊戲。可分別點著寶寶的鼻子和小嘴告訴他:“這是娃娃的鼻子,能呼還能吸,呼-呼-呼—,這是寶寶的嘴巴,能吃好吃的,啊嗚-啊嗚—真香啊。”

8、9個月的寶寶有了空間感,這時的他們迷上了丟東西,常以此來測量距離,這是其視覺發展的結果。父母不妨給寶寶準備一些玩具,讓他隨意丟,並鼓勵寶貝自己爬著去拿,也可跟寶寶玩捉迷藏遊戲。

1歲左右的寶寶,視覺成像已經基本發育成熟,父母可給孩子準備一些稍精細的玩具或物品刺激,如可讓寶寶穿木珠、抓小東西等。

當然,寶寶的感知覺發展不是獨立的,而是交織在一起的。如寶寶在媽媽懷抱中吃奶時,他不只在看媽媽的臉,還在聽媽媽的說話聲和怦怦的心跳聲,並且在聞媽媽的味道,感受媽媽溫暖的體溫等。父母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不妨從多個角度給予寶寶積極刺激,這樣更利於寶寶感知覺能力的發展。

別把孩子的發展當成問題!

“孩子七個月了,特別喜歡抓東西,逮著什麼揪什麼,毛絨玩具、水、沙子、大人的頭髮,甚至還有他拉的臭臭,要不要阻止他?”…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常無法理解,這是因為他們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孩子的角度。

一位媽媽發現寶寶正抓著臭臭往嘴裡送,驚得大喊一聲,寶寶被嚇了一個激靈,然後哇地大哭了起來。媽媽還不罷休,走過去惡狠狠地打了孩子兩個巴掌,甚至指著孩子的鼻子說:“噁心死了,再吃我就打死你!”孩子對“臭耙不能吃”根本沒有概念,媽媽的大驚小怪可能會在他的心中留下心理陰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