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說較真,大俠的碎銀值多少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武俠小說裡大俠買盤牛肉、沽個酒動不動就撒把碎銀在桌上,難道銀子在古代那麼不值錢?還是大俠營生容易、出手特別闊綽?

其實在明朝中葉南美洲出產的白銀大量湧進中國之前,中國人是很少用銀兩來付錢的,即便銀子大量輸入後,銀兩仍是十分值錢。


有學者依米價為基準去算古代銀兩的價值;在清朝中葉,一兩銀子值3000多文錢,而當時一斤肉大約只要20文錢,由此可見一兩銀子有多貴;若在明朝中葉,白銀大量輸入中國後一兩銀子也約有1200文制錢的價值,仍是高價。

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費也不用多少銀兩。至若中古以前銀礦稀缺的時代,銀兩的價值更是高昂,不是一般人能搆著的。


明中葉後隨著銀子越來越流通,中國人交易變成「銅銀二元制」,銀兩與銅錢通用;而大部份的武俠小說都以明清兩代為時代背景,可能因為如此,很多寫武俠小說的人以為古代銀兩的價值與銅錢相若,因此出現很多以銀兩付酒錢的情節。有些古裝劇更離譜,動輒掏出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兩子;殊不知,以明代來說,幾百兩銀子就能買十幾畝良田。根據《明史》,七品知縣一年的俸祿僅45兩白銀,換算之,一個月薪水才4兩白銀不到。


有些武俠小說的背景設定在唐朝初年,也是白銀撒不停。唐朝初年承繼數百年中原的戰火摧殘,很多地區退化至以物易物,會以絹布抵錢,連銅錢都少見,用白銀更是非常非常稀少。即便在唐太宗的盛世,一兩銀子的購買力仍高得驚人,一兩銀子約可抵一貫銅錢,即1000文,約可買200斗米;換算成今天的容量,約是60斤米,以現今米價折算,一兩銀子相當於2萬5000多元的購買力!至若經濟更佳的宋朝,白銀的購買力也有5000至1萬元。


所以說,大俠掏銀兩付酒錢,就好比土豪砸好幾捆千元鈔給快炒店一樣,很讓人傻眼。

下次看古裝劇時注意一下裡面人物用什麼付帳,大概就能看出編劇之於中國古代經濟史的水平,或是製作團隊的用心,畢竟不是每個製作團隊都會雇請歷史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