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善知識


佛門中常說要依止善知識,那麼到底何謂「善知識」呢?一般說來,凡是能引導我們趨向覺悟的,不論是人、事、時、地、物,都可稱為「善知識」。然而普通所說的「善知識」指的是能指導我們修法的師父,而一位真正的善知識就是能指導大家了解佛法的原始狀態,了解佛教的真理,不會要大家盲目迷信地跟隨。


大體說來,一位善知識會具備有下列四項條件:

一、 能勸人為善,且告訴我們行善標準。
二、 能勸人止惡,且告訴我們何為惡。
三、 會指導我們如何培養行善的潛力,也能徹底從觀念上導正我們。
四、 會告知我們如何指導別人、如何影響別人。


至於善知識的類型也可分為四類:

一、 斷外凡善知識,即自己能持戒嚴謹、威儀莊嚴。
二、 內證聖智善知識,即能夠證得了知究竟法為何、心性為何。
三、 內密聖行善知識,即自己心很清淨,完全按照聖教而行,但是從表相上看不出來,例如:在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能入酒店而心不動。
四、 究竟成就大善知識,即已經明心見性的宗師,如惠能。


我們所真正要依止的善知識是第三種和第四種,可是這兩種善知識雖然很多,卻往往隱藏於人群中,需要有慧眼才能辨識得出來,也必須長時間的仔細揣摩其教法。而由於善知識是成就一切自性的根本因緣,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能尋找到一位優秀的、標準的、偉大的、有成就的善知識。然而若是心態不正,即使可以請到阿彌陀佛來指導,還是照樣不得成就。因為修行成敗的關鍵不在於善知識而在於行者本身。因此,一個行者應該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 良好的人品,能接受別人的指導。
二、 要能與法相應,對所修之法要能熱愛與完全投入。
三、 要能與善知識相應,能放下過去的意識型態,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不能批評善知識的指導。


若能具備上述條件,才能真正依止善知識。遺憾的是這世間有很多人忙忙碌碌的尋找善知識,卻沒有幾個人會在自己的動機與心態上面下功夫的。我們應該知道:善知識是外在的,而自己的動機與心態是內在的。若是只注重外在而不向內在調整,基本上就犯了很大的錯誤。因此我們要經常反省,看看自己是否具備行者的條件,並檢討尋找善知識的基本心態是否正確。


譬如在印度答卡這個地方,有一位頗富名望的大修行人,一名美國人見報聞其名,便特至該地參謁其人。一出機場便攔一計程車,問司機是否知悉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