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通過貼標籤來對一個人進行大致的判斷,以加強初識印象。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小主人公——Adam,他身上不乏看似“忤逆”傳統教育的標籤:【不愛交作業】【上課愛開玩笑】【英文課總是說中文】,然而,所有人一致評價他【非常聰明機靈的孩子】。是不是像極了我們學生時代都遇到過的“搗蛋王”?多少年後有多少人羨慕這種又聰明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在給人上標籤的時候,我們往往忘記了還有一句古訓:永遠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Adam就是用成績和行動來顛覆人們對他的初始認知的:

在9月份勵步學員全國閱讀量排行榜上,Adam以165本繪本的閱讀量穩居榜首——勵步的家長都知道,這意味著這個“不愛交作業的孩子”,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自主完成了至少2個級別的RAZ繪本閱讀量(每個級別大約有60本書)。

通過主教老師Beonica,我們了解到更多關於Adam的屬性——調皮開朗的他,其實很愛上英文課,尤其是勵步TV(外教直播課)參與度非常高;近期,為了調動孩子們的閱讀熱情,Beonica推出班級主題閱讀評比活動,孩子們有機會獲得能兌換禮品的大青蛙,這對Adam來說是個非常有“誘惑力”的獎勵,參與熱情也絲毫不輸其他孩子;他是個特別愛閱讀的孩子,在9月即將結束的時候,Adam悄悄告訴Beonica,“我把我們這個級別的繪本全部都讀完了哦。” ......

有了獎勵機制和競爭機制,足以改變孩子的屬性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我們也都知道,如果希望對某件事保持熱情,一定要以“培養興趣”為主。興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捷徑”的方式,莫過於讓受益人意識到“這件事是你必須做的,而且百利而無一害的”。那麼,我們要怎麼向8、9歲的孩子灌輸這種【責任感】呢?

Adam媽媽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我對Adam的培養,可以從三方面來體現:【興趣】【有用】【責任】

興趣: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沒有興趣就不能全力以赴。

在學習這件事上,我們從不給他設定短期目標,因為不希望他在這個年紀就因為不得不去做某件事而失去了興趣。比如,剛開始上勵步他總是不愛交作業,我們很明白必須讓他在“環境+興趣”的條件下習得,如果逼著他去學,肯定是學不好的。怎麼辦呢?在勵步提供的全英文環境下,我們則花更多精力在如何呵護他對英語的興趣上——

有用:我們從小到大就開始讓他自己有意識到做某件事對你是有用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用到

比如,會數學,就能自己去買愛吃的菜;會識字,姥爺就不能騙你這不是好吃的;會英語,你才能去很多好玩的地方。

責任:從小就讓他明白——未來的社會是新生代的社會,是你們的社會,你現在所學的知識對你將來是大有用處的。

我們不止一次跟他強調:家裡的一切物質都是爸爸媽媽奮鬥來的,與你無關,未來要靠你自己去爭取。我們會跟他分析立足社會需要什麼技能和能力,不會把他當孩子去敷衍。如果他提出問題,我會幫他把問題詳細拆解,告訴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引導他如何客觀地看待問題。

在Adam還小的時候,我們的教育以培養習慣和打基礎為主,到如今他早已養成自己起床穿衣吃飯上學,完成作業後才開始玩耍的主動性;剛開接觸英文時,為了幫助他矯正發音,我每天晚上會給他念英文故事,但從不要求他必須讀得多標準,到現在他能自己獨立閱讀英文繪本;剛升高階(勵步高階課程)時,增加了閱讀部分。他跟我說“媽媽,我覺得有點難”,那時候我已經當“甩手媽媽”很久了,但是我很高興他會求助——這也是人生必備的技能。我帶他一起背單詞、教他閱讀方法……現在,他又能自己輕鬆地學習了。

勵步的獎勵機制給了他很大的學習動力,同樣的,我們在家裡也是嚴格執行這套教育方法。他所有的禮物都需要有付出才能獲得(比如上課積極、改掉了某個壞毛病等)。他明白掙錢不容易,所以花錢總是小心翼翼的,也從來不和同學們攀比。雙十一之前,他本來想一套玩具,後來想想,還是買三本書吧,看書更有意思些。

當你把主動權交給了孩子,並且讓他明白了這就是自己的人生,學習關乎未來,他要為自己未來的人生負責,他才會有興趣、有責任去付諸行動,關鍵他知道做這些事情對自己是有用的。

無論工作學習,我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貪圖太快,就會忽略許多風景;貪圖眼前,欲速則不達。對孩子教育也是,每天一點一滴,你以為他突然在某一天就長大了,其實他也是點滴吸收的結果。你看到別人都在輕鬆帶娃,其實是長年累月點滴灌溉的成果。

另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我認為,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我總是在爸爸有空的時候給他倆單獨相處的時間,讓他帶孩子到遊戲廳打電玩(其他時候是堅決不準打遊戲的);不管是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還是家裡需要作出重大決策的時候,由爸爸代表家裡的最高權威;我們總是在他面前樹立起父親的“榜樣形象”,告訴他父親是很棒的人,如果你想達到父親的高度或超越他,你必須更努力。我們相信,這不僅對塑造男孩子堅韌的性格是有益的,並且能更堅定他的責任感!

都說教育是一場修行,家長在修,孩子在行。讓我們一起成為智慧父母,共勉同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