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說,她家寶寶被隱翅蟲攻擊了。她還發來了寶寶被咬的照片,寶寶手臂上有一大塊明顯的潰爛,看著真恐怖

隱翅蟲是什麼鬼?竟然這麼恐懼!

喏,就是上圖這種小蟲子。

如今梅雨時節,正是隱翅蟲出沒的時分。這種小蟲子的體液有毒。記得讀高中時,皮膚上任何一個中央被它爬過之後,都會呈現一長條的紅腫印記,以至會潰爛。

所以,遇到這種蟲子,千萬不要讓寶寶主動去觸碰它。

假如隱翅蟲落在身上了,一定不要用手拍打它,悄悄把它吹走即可。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這種小毒蟲也會越來越多。特別是晚上,特別容易遭到燈光的誘惑進入室內。

在晚上開燈前,一定要先將家裡的門、紗窗關好。

夏季,是各種昆蟲最活潑的時節。除了隱翅蟲,還有以下幾種蟲子也要特別留意。

蜱蟲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江蘇一小朋友無緣無故高燒嘔吐,後經醫生初步確診,是被蜱蟲叮咬後的不良反響。

蜱蟲(上圖)會將本人的頭埋在人體皮膚內吸血,不只分泌有害物質,還可能傳播多種疾病,假如不及時取出,危害很大。

一旦發現身上有蜱蟲,要立刻用鑷子捏住蜱蟲的頭部,直接向上拉,持續牽拉蜱蟲到皮膚皺起,然後再等幾秒鐘,蜱蟲就會鬆開皮膚。千萬不要扭動或擠壓它的身體,這會讓更多的毒素進入體內。

取出後,用自來水沖洗咬傷部位。

假如蜱蟲沒有完整取出來,或者當地是蜱蟲引發疾病的高發區,還請及時就醫。

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裡,因而戶外活動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驅蚊液,也要儘量防止在野外草叢裡長時間坐臥。回家後,最好檢查寶寶的全身,特別要留意頭皮、腋下、腹股溝處。

蜜蜂

固然勤勞的小蜜蜂很心愛,但寶寶被蟄傷後,會很痛,部分皮膚會快速發作腫脹,因而要儘快將皮膚外表留下的刺取出,防止更多的毒素進入體內。

假如被蟄後,蜂刺肉眼可見,能夠用信譽卡將它颳走,或者直接用你的指甲把它從皮膚裡挑出來。

取出蜂刺後,用大量的冷水沖洗叮咬處。假如有冰袋,能夠用毛巾包裹冰敷,時間越長越好,直到疼痛好轉。

蜂蟄獨一需求擔憂的是,有些寶寶對蜂刺的毒液嚴重過敏,假如呈現嚴重腫脹、頭暈、呼吸艱難等狀況,那就需求儘快就醫。

要想不被蜜蜂蜇,最好避而遠之。

臭蟲

臭蟲(下圖)又叫床蝨,主要是生活在牆面開裂處、地板、傢具裂隙,還有床上,以吸食人和溫血動物的血液為生。

夏季是臭蟲活動的旺季。它們普通在半夜咬人,而且不太喜歡冷天活動。

被臭蟲叮咬後,會有瘙癢的紅色腫塊,頂部偶然呈現水泡,和跳蚤咬後的傷口很接近,很容易混雜。不過跳蚤普通咬人不痛,瘙癢持續時間也不長,而被臭蟲叮咬後,瘙癢時間可長達1-7天。

緩解臭蟲叮咬,能夠用肥皂清洗被叮咬處,經常用冰袋冷敷,協助減輕腫脹;假如叮咬處引發感染,就需求看醫生。

防治臭蟲最基本的辦法是堅持室內的清潔。

蚊子

蚊子是夏季最常見的毒蟲,也是和咱當媽的打交道最多的毒蟲。被蚊子叮咬後,帶來的瘙癢感,特別讓寶寶難受。

被蚊子叮咬後的反響取決於寶寶對其釋放毒素的敏理性。有些寶寶對此很敏感,叮咬一次,就起一個大包,而且還不容易衰退。所以寶寶被蚊子咬了,媽媽就應該立即處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