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92歲生日的人大教授方漢奇在新聞界內桃李滿天下,被稱為新聞史學界的「泰斗」,他卻笑稱自己是「90後」。不久前,他獲獎100萬元,打算全部捐出,可就在到銀行辦理轉賬手續時,不小心鬧了點小誤會……


人大教授銀行轉賬被疑遭遇詐騙


近日,著名新聞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將所獲的「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獎金100萬元全部捐贈設立基金,以支持新聞史學研究,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發展。


來源:@人大新聞學院(圖片/袁源)


據媒體報道,12月25日下午,方漢奇教授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銀行櫃檯,在轉賬單上籤下自己的名字,正式將100萬元(稅前)划到了「方漢奇基金」的賬戶上。


在辦理轉賬手續時,發生了一點小插曲。


來源:微博@陳昌鳳


「是我的學生王潤澤和基金會的一名工作人員陪我去的。」他笑著跟記者描述了事情發生的經過:


銀行工作人員聽說90多歲的老人要轉出這麼一大筆金額,疑心遭詐騙,他們把陪同人員隔開,要求單獨和老人進行溝通,


「她們問,你兒子在不在?在的話要跟兒子溝通一下。哈哈哈。我說,兒子在美國,女兒在英國,都不在這兒。」




看著銀行工作人員一副「老先生肯定被騙了」的表情,陪同他去銀行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哭笑不得,在手機里翻出前一天捐贈儀式的新聞,還播放了現場的視頻,加上老先生再三確認,銀行工作人員才為他辦理了業務。


銀行通過微博表示:


方教授這樣的高齡,金額又是如此巨大,作為經辦銀行在處理時當然要慎之又慎。敬佩方教授的善舉,也由衷祝願這筆捐款能為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網友留言:


小宋先生09:銀行警惕性高了很好,但我還是先給老教授點個贊吧


七畹:感覺銀行做得很好了,也是怕老人的積蓄被騙,那可是一百萬,為教授的善心點個贊,為銀行的負責點個贊!


楊欣彤Kimi:老教授,


老是重名呢_45726:我有一次轉賬了兩百多萬,銀行私下裡給我們負責財務的領導打電話,問我是不是挪用公款。


雷冊淵:哈哈哈哈~這麼可愛啊


海明評說:很好的故事,可以寫進中國新聞教育史了。


-白羅芙-:哈哈哈哈哈很暖心的烏龍。


獲獎100萬元全部捐出


2017年9月28日,方漢奇榮獲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獎金100萬元。


方漢奇先生的頒獎詞如此寫道:


「先生以畢生心力,七十餘年如一日,潛心治學中國新聞史,為新中國新聞學重要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據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報道,「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是吳玉章基金委員會為表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學者設立的專門獎項,於2012年首次頒發,是與「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齊名的榮譽。


12月24日,方漢奇將所獲獎金100萬元全部捐贈設立基金。「方漢奇基金」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


來源:@人大新聞學院(圖片/袁源)


據@人大新聞學院微博介紹,方漢奇基金將以方漢奇教授此次捐贈為啟動資金,爭取持續募集資金保障健康運轉,使其為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支持中國新聞史學會發展,支持新聞學、新聞史學研究。


自稱「90後」

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


「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新聞史。」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他說,雖然中間有起伏,但做到老,學到老,到現在仍然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教學需要不斷更新,學無止境。」


剛過92歲生日的他在新聞界內桃李滿天下,被稱為新聞史學界的「泰斗」。他卻謙虛笑稱,自己不過是中國新聞史浩瀚長河裡好奇探索的「90後」。


據報道,在學生們眼裡,老教授勤儉節約,「一輩子其實也沒啥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曾說,「方老師直到退休時薪水都很低,沒攢過什麼錢,如今90多歲了,每天自己到食堂打飯。」


上世紀50年代從事新聞教育工作,方漢奇每月僅有104元的講師工資,一拿就是25年,「我不會理財,但量入為出,所以也不差什麼錢。」


學校十幾年前給他分了一套房子,只有使用權,他安心埋首書齋做學問。房子在校園裡頭,步行到新聞學院辦公樓只要三分鐘,「學生要來找我、需要開個會什麼的都很方便。」


作為新中國資歷最深、教齡最長的新聞史學家,方漢奇心心念念的都是新聞史學科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新聞史有那麼豐富有趣的事兒,如果老師還講不好課,那可要打板子。」有學生談起方先生的課,用八個字形容:滿座嘆服,驚為天人。


他講梁啟超,隨口就可以背出一篇千字政論,一邊背誦,一邊踱步,興之所至,旁若無人;他講邵飄萍,正史、野史,大人物、小人物,大事件、小事件,娓娓道來,舉重若輕。「我沒有多大天分,只不過在積累上捨得下一點笨功夫而已。」方漢奇自嘲「底子薄」,做學問並無捷徑,唯有整天泡在圖書館惡補。


在半個多世紀里,他做的學術卡片密密麻麻地摘錄了各種報紙和書籍上搜集到的有關新聞學方面的資料。正是這一張張學術卡片,為他織就了一張立體龐大的知識網,寫就了中國新聞史研究最權威的工具書和教學參考用書。


來源:@人大新聞學院(圖片/袁源)


2004年,方漢奇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仍然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博士生導師,每年帶一名博士生,「目前精力有所不濟,仍想在這個領域做些工作」。


他略帶驕傲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他帶了52個博士生。對學生,他有自己的堅持,第一年每個月要碰一次頭,他還給學生們開書單,讓他們寫讀書報告,定期進行交流,「做學術要不斷碰撞、充電。」


為了做好教學,方漢奇每天仍在不斷「充電」,只是換了一種更新潮的方法:每天早上,他就會在學院教師群里定點發早新聞。「我這是『釣魚』。」他得意地笑了,他每天早上起床後打開微信看新聞,和老師們分享當天的新聞綜合報道,也希望別人有好文章不吝分享。他學會了用電腦上微信,因為「手機上看,看看就完了,連著電腦,有需要我就可以下載、存檔」。


「我有一個大硬碟,分門別類歸檔材料大概是500多G。」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90後」,方漢奇對這個世界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1998年左右,他就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最早的一撥網民。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彭蘭記憶中,他讓學生進行了幾次現場指導,把操作過程寫成指南,就「按圖索驥」開始了互聯網之旅。


2010年,年近84歲的方漢奇開通了微博,一不小心玩成了大V。




微信興起之後,他又興緻勃勃學會了聊天建群和掃二維碼。


「我沒有閑著的時候,要不斷地有所學習、有所前進。」他強調說,新聞史研究者是新聞事業的守望者,要緊跟新聞事業的發展,要對一切新鮮事物感興趣,「否則你沒辦法做好博導的工作,要當先生,先當學生。」


覺得不錯,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