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高鹽的攝入容易引發糖尿病並發高血壓。實踐表明,改變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並不容易。因為目前中國居民食鹽實際攝人量(12克)遠遠超過推薦攝入量(6克),所以控制食鹽攝入量說易做難。




1、使用小鹽勺,改變口重習慣



家庭烹調應使用專門的「鹽勺」,一勺鹽大致是2克。每人每天6克鹽,即3勺,每人每餐1勺。假設三口人吃晚餐,那麼一共可以用3勺鹽(6克)。


烹調時根據鹹淡口味來控制食鹽未必可靠,即使每一個菜品都比較「淡(食鹽的濃度較低),但如果菜品的個數或總量比較多,那麼食鹽攝入量仍然是比較可觀的。比如涼拌黃瓜,放鹽不小心放多了,偏咸怎麼辦?有些人的對策是再加入一些黃瓜,「稀釋」食鹽濃度,使口味變淡。但進餐時,照樣把所有的涼拌黃瓜都吃光,結果是攝入過量的食鹽——儘管口味並不偏咸。


根據口味鹹淡來控制食鹽使用量對老年人尤其不可靠,因為他們對鹹味不敏感,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攝入更多的鹽。


使用專門鹽勺,長期堅持,就會變「口重」為「口淡」。鹹淡口味是在習慣中形成的,也必將在習慣中改變,只不過這種改變需要時間來適應。



2、推薦選用低鈉鹽


顧名思義,低鈉鹽就是指鈉含量相對比較少的食鹽,即用氯化鉀和氯化鎂代替一部分氯化鈉的食鹽。這種食鹽的鈉含量比普通鹽少25%~30%,但鹹度和普通鹽基本相同或略低,烹調時用鹽量不增加,故可以使攝入的鈉減少。因為食鹽對血壓的危害主要是其中的鈉元素引起的,所以減少鈉攝入其實就達到了限制食鹽的目的。


低鈉鹽里含有較多的鉀和鎂,鉀和鎂均有助於降低血壓,尤其是鉀。在體內,鉀和鈉是一對「冤家」,鉀主要在細胞內,鈉主要在細胞外,都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電解質。鈉有升血壓作用,而鉀有降血壓作用,並且鉀的降血壓作用是通過拮抗鈉的升血壓作用來實現的。


通常,鉀攝入量高的人群其平均血壓和高血壓患病率較低,鉀攝入量低的人群則相反,平均血壓和高血壓患病率較高。膳食鈉/鉀比值越大則血壓越高,高血壓患病率也越高。



低鈉鹽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都是有益的,但合併腎功能不全者要注意避免攝入過量的鉀。一個簡單的指標是看血液中鉀濃度,如果發現血鉀過高(>5.5毫摩爾/升)則不宜選用低鈉鹽(高鉀)。



3、減少「隱性食鹽″攝入


除食鹽外,很多調料如醬油、大醬等也含有較多的食鹽。一般地,20毫升醬油中含有3克食鹽;10克大醬中含有1.5克食鹽。這些鹽都應該計算在每天6克食鹽的限量之內。還有一些食物如鹹菜、榨菜、醃菜、蝦皮、海米、鹹蛋等鹹味食品,也含有大量的食鹽。一些物質如味精(谷氨酸鈉)、面鹼(碳酸鈉)、小蘇打(碳酸氫鈉)等雖然不是鹽,但也含有很多鈉,對血壓有害。



這些食物(或物質)中的食鹽(或鈉)可以稱為「隱性食鹽」,過量攝入時其害處等同於食鹽。比如5克味精相當於1克鹽的鈉含量。因此,如果食譜中選用了這些隱性食鹽,就要相應減少食鹽的攝入量。



4、警惕加工食品中的鈉


很多加工食品都含有較多的鈉(或食鹽),如餅乾、掛麵、火腿腸、肉鬆、奶酪、牛肉乾、零食、油炸食品、飲料等。因為這些加工食品要麼添加了食鹽,要麼使用了含有鈉的食品添加劑,如苯甲酸鈉(防腐劑)、鹼(碳酸氫鈉)、磷酸鈉(穩定劑)、亞硝酸鈉(發色劑)等。



·如何判斷某種加工食品是否含大量的鈉?有三個方法可供參考。


是看該食品是否有鹹味,大部分鈉鹽都有鹹味,所以有鹹味的食品肯定含有大量的鈉。


是看該食品配料表中是否添加了食鹽、鹼(蘇打)、味精、苯甲酸鈉、磷酸鈉等含鈉的成分。


是看該食品標籤上的營養成分表,按照《食品營養標籤管理規範》的有關規定,營養成分表必須註明鈉的含量。


5.改變攝取食鹽的不當行為


食鹽(或鈉)攝入量過多往往還與某些飲食行為有關。改變這些不當行為對控制食鹽攝入來說至關重要。


避免吃鹹的食物佐餐,如鹹菜、榨菜、腐乳等。


不要在餐桌上放鹽和醬油,避免臨時往食物中加鹽或醬油。


烹調時儘量少用鹽,試用香料或其他調味品調味;充分利用醋、苦瓜、辣椒等刺激出酸、苦辣的口感,以減少對鹽的依賴。


烹調時不要早放鹽,以免鹽滲入食物中,口感變淡。出鍋前再放鹽可以使食鹽集中在食物表面,鹹味較重。


適量多吃些生菜、沙拉等,這樣既可少攝鹽,又可保留最多的營養成分。


儘量少吃熟肉製品、罐頭食品及醃製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