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這座古村有點怪,彝漢結合的土掌房依山而建,比麗江更有看頭

古村落千百年來之所以能夠保留著原有的面貌,除了時間的眷顧之外,還有當地人的堅守。時間彷彿停留在數百年前,讓古村落的神秘與寧靜延續到如今。

大家都喜歡大理的風花雪月,喜歡麗江的人間天堂,也正是因為大家骨子裡的文藝情懷,喜歡去大理麗江,所以這兩個地方越來越商業化。然而,城子古村卻不同,一直保留著原有的面貌,不驚不擾。

當大理麗江還沒火起來的時候,城子古村就是這樣;當大理麗江火遍全國的時候,城子古村依然是這樣。在漫長的歲月裡,城子古村儼然活成了老默片的模樣,從此與世無爭。

城子古村,地處兩州(紅河、文山)三縣(瀘西、彌勒、丘北)雞犬相聞之地,距瀘西縣城25公裡。整座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飛鳳坡上,東臨龍盤山,西接玉屏、筆架山,北對芙蓉山,後枕金鼎山,小江河蜿蜒流過。

雲南的古村落不少,然而城子古村,卻是雲南一大“怪”。土掌房規模巨大,有明代昂土司府遺址,是雲南最具特色彝漢結合的的獨特古村落。相傳彝族白勺部的先民們選中這裡,曾用一棵樹的枝葉搭建了二十四間土掌房,住了二十四家人,於是便長久地居住下來,生生不息。

城子古村第一怪:怪在建築,戶戶相通

土掌房的特點是:你的屋頂就是我的庭院,我的屋頂是別人的庭院。一間屋連著另一間屋,設計實在是怪。

城子古村整體布局依山就勢、層層跌落,土掌房頂連綴在一起,形成高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1000多間土掌房層層相銜或左右毗連,將村中數百戶人家結為一體,住房上下相通,左右連貫,下家屋頂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頂,戶戶有庭院。

只要進入一家,就可以從平台進入另一家,直至走通。全村道路自然分部,呈現一種自然狀態的肌理。古村的村寨景觀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從第一戶人家進去,七拐八彎的,你就可以飛簷走壁般憑空出現在另一戶人家了。倘若你興致正濃,甚至可以穿越到頂層十七戶人家。村子的民風格外淳樸。家家都相處和睦,有說有笑,互相幫忙。陽光從山頂照下來,陽光也從每個家、每個人的心裡照出去。

土掌房原由樹穴棲息的彝族人創建,用土、木料、樹棍、茅草等夯實而成。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漢族的遷入,土掌房的結構樣式也在不斷地完善。到了元代,開始出現二層樓房,特別是明代“昂土司府”和清代“將軍第”,建築風格上既保持了土掌房平頂的特點,又融合了漢族四合院廳堂雕龍畫鳳的建築藝術,形成了彝漢結合的獨特的建築風格。

城子古村第二怪:怪在圍子,玉米棒子的“家”

除了土掌房建築之外,令人驚訝、不解的就是一個個矗立房頂的圓形圍子了。

竹子做成的籬笆,直徑一米左右,高兩米左右,緊緊包裹著裡面的玉米棒子,這些並不是裝飾物,而是當地人民用來儲藏玉米棒子的簡易倉庫。

簡陋的圍子,既通風透氣,還能享受陽光,保證玉米不長黴。也許,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些生存技藝毫不起眼,但這卻是城子古村歷代村民們在生活勞動中創造的智慧。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智慧,才讓城子古村在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卻不被拋棄。

城子古村滄桑的石板和歲月侵蝕的牆垣,無不刻畫著時間的痕跡。走進城子古村,彷彿走進一個與世隔絕,沒有現代氣息的古村落。

地址:地處兩州(紅河、文山)三縣(瀘西、彌勒、丘北)雞犬相聞之地,距瀘西縣城25公裡,屬瀘西縣永寧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