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鄰座的波蘭小伙兒剛剛參加完湖南衛視漢語橋比賽,要飛到石家莊看望他在德國結識的朋友。

這個波蘭小伙兒在德國學習、工作了很多年,這次他代表德國參賽。比賽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正好可以藉機來中國和朋友一起旅行。波蘭小伙兒說這次可以在中國待90天,我很好奇,你不用工作嗎?他說他還沒有固定工作,在德國打工掙點錢,然後就去週遊世界;他去過許多國家,認識了很多人,旅行改變了他的人生。我問他多大了,他說已經28歲了,不過還可以盡情晃蕩幾年,再把生活固定下來。

一個28歲的波蘭小伙兒,還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晃蕩青春,這著實讓人艷羨。在中國,一個28歲的小夥子往往已不再年輕,著急戀愛結婚生子,著急買房買車,著急拼事業。我們的年輕人在焦慮,如果30歲還不能出人頭地,這輩子可能就了。

我依舊好奇波蘭小伙兒的晃蕩狀態在別人眼裡是不是很另類,他對我的問題很驚訝,他說他生活的環境里很多年輕人都是這個狀態。他問我,你難道沒有出國旅行過嗎,沒有看過世界嗎?那你年輕時都做了些什麼?

和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一樣,我畢業後就開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個28歲的中國小伙兒,如果還沒有一份固定工作,還沒有結婚成家,還整天晃來晃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會輿論里的另類,甚至會被貼上社會青年的標籤。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說不好,但很多中國年輕人還是渴望能擁有一段晃蕩的青春,這樣,不會一看到別人在晃蕩青春就心生艷羨。年輕就該遵從內心的奔放和自由,就該按照內心的意願和興趣來生活。比如,那位波蘭小伙兒對語言感興趣,便開始學習漢語,他從不考慮這是否有助於將來謀生。而我們早在進大學前選擇專業時,就必須考慮就業。

中國絕大多數年輕人一畢業就被庸常生活綁架了。一方面,傳統意義上按部就班進入主流軌道的社會習慣主導著我們;另一方面,社會現實也剝奪了繼續晃蕩的機會。剩男剩女對其所承受的家庭壓力還可以抗爭,但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尋得謀生飯碗。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後如果不儘快佔一個,等你晃蕩夠了,這個早就被別人佔了。那些待遇較好的單位,招聘時一般都只針對應屆生,往屆生乃至社會青年是很少有機會的。找一個待遇一般甚至只能勉強謀生的工作,又必須考慮到未來的養老風險。

波蘭小伙兒並不完全理解中國青年的這般糾結,他在德國認識很多與他類似的中國年輕人,不過,那些中國年輕人之所以敢晃蕩,大抵都是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優越,晃蕩完青春並不影響以後的穩定生活。而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蘭小伙兒的晃蕩,實質迥然不同。

一畢業就了,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太多選擇。你可以在內心晃蕩青春,但不能以實際生活的姿態晃蕩,你必須找一個主流的外殼來護衛你衝動的內心。如果說你想像波蘭小伙兒那樣以生活的姿態晃蕩青春,那就必須付出有可能晃蕩一輩子的代價。

如果哪一天中國年輕人可以隨心所欲晃蕩青春了,那一定是我們的創造力最自由最奔放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