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個回答~

今古達觀

普京——

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他就沒有良心;誰要是想恢復過去的蘇聯,他就沒有頭腦!

人類在20世紀最大最不可思議的事件就是蘇聯解體。想當年,蘇美兩個超級大國雙雄並峙,帶領各自陣營開始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長跑競賽。比賽結果是蘇聯被美國拖垮,而美國不戰而勝成為了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

蘇聯被拖垮主要在於自身,原因大致如下:

——思想政治上,蘇聯中期被教條主義束縛,從上面到基層思想僵化,缺乏創新求變,後期又脫離本國國情大搞激進,導致思想混亂不可收拾。同時在政治上,長期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形式主義大行其道,官僚主義無處不在。特別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 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領導集體固步自封,愈加不思進取, 從而使蘇聯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集中爆發。

——國家體制上,由於蘇聯的高度集權導致權力濫用嚴重,蘇共中無論官員和幹部自上而下化公為私、吃拿卡要,貪汙腐敗無孔不入,以權謀私在各行各業及各個領域氾濫成為公開的秘密,形成了一批特權階層,這個階層大約有50-70萬人,連帶親屬共有 300 多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5%。蘇聯特權階層的存在動搖了執政基礎,貪汙腐敗的盛行更惡化了蘇共黨風,毒化了社會風氣,蘇聯已是病入膏肓。

——在經濟發展上,計劃經濟體制一成不變,經濟結構單一嚴重失衡,特別依賴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產業,片面發展重工業,國防工業一家獨大,直到今天俄羅斯依然痼疾難除。輕工業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

——對外關係上,蘇聯把大國主義、霸權主義推到了極致,肆意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為了與美國爭霸全面擴軍備戰,國防軍事預算逐年攀升,加劇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總計蘇聯在與西方對抗的年月裡花費了7000億美元,威嚇中國花費了2000億美元,還有其它軍費開支約有100億美元,這極大地消耗了蘇聯國力,特別是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更成為蘇聯稱霸的噩夢。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遭到了我國和很多國家的抵制,蘇聯聲譽掃地。

——民族關係上,蘇聯民族眾多,歷史積怨深,但卻長時期地推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無形中激化了現實矛盾,導致了多個各民族之間,尤其是各少數民族與俄羅斯民族之間,聯盟中央和各個加盟共和國之間問題頻發矛盾突出。

這樣,1991年12月25日,稱雄半個多世紀的蘇聯解體。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美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

滅法者

一:美國的底子比蘇聯厚得多,在美蘇爭霸過程中擁有比蘇聯更強的承受能力;美國擁有打擊蘇聯的各種手段,蘇聯只能招架而缺乏反擊手段。

二戰後的美國始終保持著世界第一的綜合國力,軍事開支和其他支出佔GDP比重較小,而且可以通過掌握的金融霸權轉移分擔財政壓力;反觀蘇聯,由於經濟實力較弱,為了與美國爭霸,在軍事及重工業大力投入,給國民經濟和政府財政造成很大負擔,也使經濟結構日益惡化。由於美國“盟友”遍及世界各地,可以從戰略方面對蘇聯進行封鎖,美國依靠其世界大宗商品定價能力打擊蘇聯的對外資源出口,比如和中東產油國結盟壓低國際油價來削弱蘇聯的外匯收入,美國還可以利用蘇聯內部矛盾在蘇聯加盟國進行間諜滲透與“和平演變”方式惡化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與蘇共中央的關係。

而蘇聯想要打擊美國就困難多了,美國經濟發達且均衡,人民生活水準高,很難發動美國的工人運動,美國遠離歐亞大陸,南北無強鄰,很難滲透進去,美國掌握著世界海上霸權,導致古巴導彈危機只能以蘇聯妥協而告終……

二:美國的內部狀況比蘇聯好得多。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不存在普遍意義上的“民族”,只有不同的種族,而這些不同種族在美國“大熔爐”式的社會結構裡呈現總體碎片化的分佈,由於美國的語言及國家意識的相對統一,加上人口流通度高,僅有的種族意識很難與地方意識相結合形成有力量的區域分離勢力。

美國奉行寬鬆的政治制度和靈活的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聯邦與州互相制衡使得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都能保證,政府清廉而高效使得政府公信力得到保證,經濟依靠“看不見的手”調節,充滿自由與活力,軍事投入與市場有機結合孕育出許多反哺其他經濟領域的成果,比如英特網等後來大放異彩的新行業就源於軍方的項目。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1922年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併而成的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其國家跨越歐亞大陸,擁有一百多個民族,幾十種語言,多元宗教信仰,內部無比複雜,是個“拼湊型”的聯盟國家,各共和國有著完整的區域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風俗習慣,而且都是在邊疆聚居的,聯盟只是靠蘇聯黨政機構和國家意識維繫的,一旦聯盟內部矛盾增加,機構控制力下降,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勢力很容易得勢。

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其權力高度集中,束縛了社會生產力和政治靈活性,漸漸積累形成系統性的問題,而解決問題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導致任何改革都往往在閉環,很難合理解決。“絕對的權力往往導致絕對的腐敗”,蘇聯的政府機關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形成“特權階層”,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和國家根基不穩。

三:蘇聯自己犯的各種錯誤

失敗的民族政策:

對於蘇聯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威脅國家統一的內部因素更大於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就是“民族問題”,其表現形式是“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導致國家分裂的“民族分離運動”有三個條件,一是民族文化的內向認同;二是相對固定的聚居領地;三是專注民族內部事務的精英團隊。

美國的政策和措施從結果來看是正確的,以黑人為例,“美國的教育體制弘揚“美利堅文化”,強調保護“黑人傳統”,沒有在基礎教育領域為黑人族群流下獨立意識的土壤,美國政府沒有在法律層面為黑人劃定相對固定的聚居地,美國體制培養出的黑人優秀人才是給全體美國人服務的,而不是專注黑人內部事物的精英團隊,美國未給予黑人等少數族裔超出其該有的優惠政策,沒有造就黑人“特權自大”意識。因此儘管美國黑人是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卻沒有形成“本民族”特有的語言、文化、歷史,沒有民族文化的內向認同感。”

蘇聯和美國做的剛好相反:

  1. 政府機構對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識別”,説明創制“民族文字”,設立“民族學校”,用“民族教育”替代“公民教育”,使少數民族意識到有別於主體民族的獨立性。
  2. 蘇聯設立少數民族自治區,讓少數民族聚居在相對固定的領地,滋長了少數民族對自治區領地的獨佔排他意識。
  3. 對少數民族的人才培養不是立足於“蘇聯公民”視野,而是專注於少數民族內部事物目標。
  4. 給予各少數民族大量優惠性政策。”

這些政策和措施極大地強化了各民族的獨立意識和分離主義傾向,不僅是各少數民族群體,而且主體民族俄羅斯人也是如此,因為除了官僚體系內的俄羅斯人,大部分俄羅斯平民在這種政策下成了“犧牲品”,屬於被逆向歧視的“二等公民”,分離主義再所難免。

錯誤的經濟政策:

內部:蘇聯的經濟政策是粗暴式的指令性經濟政策,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中央隨便下達的一個政策檔往往就可改變其發展方向,長期的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的發展方式讓國民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其經濟在後期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外部: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輕視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的訴求,原本是各社會主義國家互相扶持的“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為蘇聯掠奪性貿易的場地,蘇聯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口製成品,擾亂了東歐國家的經濟,成為東歐巨變的重要原因,在那之後蘇聯外貿環境進一步惡化。

錯誤的軍事政策:

蘇聯投入了過多的資源在軍事工業領域,比如因美國星球大戰計畫引發的軍備競賽,成為蘇聯的很大負擔,有限的軍工產品出口無法彌補損失。

貿然發動各種戰爭,如1956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1979年入侵阿富汗等,尤其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不僅讓蘇聯陷入空前孤立,也極大地加劇了蘇聯國內各種矛盾。

戈巴契夫的改革:戈氏的改革充滿了理想主義和幼稚性,過於輕信西方國家,未充分考慮改革的可行性,充滿了冒進色彩,最後加劇了蘇聯的解體。

蘇聯的解體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一個國家無論怎麼強大都不能走霸權主義道路,實行任何政策或改革都要具備科學性與合理性,一切都要以人民為中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