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擷取自: 徐若瑄 臉書)圖片純屬示意

你在生活中這樣和孩子說過話嗎?

「你怎麼總是亂扔垃圾?」

「跟你說多少遍了,上完廁所記得沖!」

「又把杯子摔了,你怎麼這麼沒用!」

同樣的意思,如果家長這樣說:

「垃圾要扔到垃圾桶哦。」

「你剛上的廁所還沒沖。」

「下次注意,以後這樣拿杯子不容易摔。」

換一種表達方式,

孩子聽後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截然不同。

父母說話方式欠耐心

也會間接影響孩子處事態度

常聽家長抱怨「怎麼說都不聽!」

「說一百遍都拿他沒辦法」,

其實更多的不是孩子的問題,

而是我們做父母的說話方式欠妥。

《哈佛才子》一書中,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說:

「當父母學會如何用語言向孩子表達

對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與接受時,

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

可以產生令人驚訝的效果。」

越是情商高的父母,越懂得耐心、冷靜、

有智慧地跟孩子好好說話,

不但孩子樂於接受,

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爭吵,

還有助於激發孩子的自覺行為。

而且父母的這種行為,

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影響著孩子

讓孩子也學會控制情緒,

跟別人好好說話。

這一點,恰恰也是培養高情商孩子的關鍵。

孩子最討厭聽什麼話?

想讓孩子願意聽父母的話且能落實到行動上,

首先得知道孩子討厭聽什麼。

只需換位思考一下就能知道,

莫過於問責、嘮叨、命令、

主觀評判、直接否定。

1. 問責不如給他有限的選擇

「怎麼又看電視?」 「你到底吃不吃飯?」

當孩子被問責時,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

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

更多是想著逃離。

孩子犯錯了,重在解決問題、

而不是發洩不滿。經常指責,

會讓孩子害怕,不敢也不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

「你是現在關電視,還是過五分鐘關?」、

「你是自己盛飯還是我給你盛?」,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繞開硬碰硬,

有利於引導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為。

2. 給出具體確切的行為指令

「你看看你啊,自己房間不知道收拾一下嗎,

知不知道媽媽每天又要工作還要照顧你,

你就不知道心疼一下媽媽······」

父母苦口婆心的嘮叨、說教,

很多時候都是無用功,被孩子自動過濾掉了。

有時候孩子達不到父母想要的,

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

給孩子具體確切的指令,「你是個大孩子啦,

可以嘗試每週把自己房間收拾一下」。

或是自己將正確的做法

演示給孩子看,

教孩子整理房間的方法,勝過嘮叨一萬遍。

按個讚,品味好文章!

3. 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去把碗筷收拾了」 「把垃圾倒了」,

生硬、強迫的命令語氣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

「你要我往東,我偏要往西。」

家長可以通過描述事實的方法,「垃圾桶滿了哦」,

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該做出什麼行動,

這種自發性的行為更有利於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還可以通過寄予希望的方式,

比如「如果你能自己收拾房間了,

媽媽會為你感到特別驕傲」。

給出對孩子的期待的方法,

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不自覺會想著為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努力。

4. 主觀評判最傷人

父母經常愛自以為是地判斷事情:

「是你先動手的吧」、「肯定是你弄壞的」,

一遇到事情就不分青紅皂白怪到自家孩子身上,

只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破壞孩子心中對父母的信任感。

當親子之間信任不再,父母的威信力也就無從談起,

孩子當然會對父母管教視若無睹。

不管遇到什麼事,

父母不要先入為主評判事情真相

給孩子描述和解釋的機會,

這樣才能明白他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心理需求。

比如看到杯子摔碎在地,不要說:

「是你幹的吧!」,問問孩子「怎麼杯子摔了呀?」,

聽聽孩子的描述,再給他正確的引導。

5. 直接否定不明智

父母再怎麼生氣,也不要直接去否定孩子。

「真是膽小」、「這都做不好,還能有什麼用」

、「笨死了」。

沒有人喜歡跟

總是否定自己的人交流。

做父母的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

相反他們的心思有時候更加敏感纖細,

我們要懂得體會孩子的感受。

哪怕是批評孩子也要就事論事,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孩子的某個行為錯了,與其直接批評否定他,

不如說出這種行為造成的後果

和給別人帶來的感受,避免攻擊孩子的人格。

6. 注重身體語言

當孩子情緒不佳,或者父母不知道

該怎麼跟孩子好好說話時,

不妨利用身體語言

傳達對孩子的關心與愛。

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真切的擁抱,

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等到孩子平靜下來,

思路清晰了,這時候進行恰當的教育

和引導是效果最好的。

人非聖賢,父母在與孩子朝夕相處中

難免會被雞毛蒜皮、柴米油鹽耗盡了耐心,

不自覺地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這是人之常情,不必過於自責。

但是作為父母要知道的是,

與孩子好好說話,目的不是僅僅讓孩子聽話

,而是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父母、

聽懂父母,從中得到觸動和感染,

激發自身的能量,從而更好地成長。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