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健保將住院三十天視為加強審查指標,醫院衍生出住院廿八天的潛規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曾有親友住院的民眾對住院上限廿八天的「規定」應不陌生,如果仍有治療需求,只能自己找病床轉院,成為另類「醫療人球」。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並未訂定住院廿八天上限;臨床醫師則指出,輾轉流浪各醫院者以需復健的中風患者最多,健保資源有限,加上醫院擔心患者住院天數太長,便祭出住院上限廿八天的潛規則。

卅五歲的王小姐是普通上班族,母親中風急救後保住性命,出了加護病房卻是苦難的開始,醫院告知轉至普通病房的母女,「健保規定住院最多只能廿八天」,如果沒有急性醫療需求,就得出院。王小姐原本決定辭職專心照顧媽媽,護理人員私下建議,可轉去其他醫院再住院廿八天,於是開始她和媽媽的醫院游牧生活。王小姐最大的壓力就是找不到下一間可以收留媽媽的醫院,每到住院快要廿天,就緊張到失眠。

林先生則靠家人齊心協助,幫助中風的大姐在急性期出院後,連續住院十一個月接受復健。林家大姐不到六十歲就中風,家人認為就此失能太可憐,分頭去不同醫院為大姐掛號,排病床,同時在兩三家醫院排隊,一通知有床,就算原醫院沒有住滿廿八天,也立即轉院,就怕一旦中斷,大姐無醫院可住,影響復健。住院十一個月後,林大姐雖然還是需要靠助行器走路,但總算避免臥床的命運。

「中風患者度過急性期被迫轉院現象,已經非常久了。」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張承能指出,曾有患者從林口長庚轉到桃園長庚,再轉到基隆長庚,三家醫院來來回回一年。

一旦家人中風,總是希望他能盡量回復功能,但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也感嘆,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合適床位有時一床難求,他遇過類似案例,患者急性腦中風後想轉到住家附近的地區醫院進行復健,卻找不到床位。

到底住院上限廿八天的潛規則從何而來?醫師透露,健保的確沒有規定住院天數,但過去病患若住院超過卅天,可能被列為加強審查對象,住加護病房或需要打抗生素,通常不會被核刪,若患者「只」需要復健,就可能被盯上;另一方面急診壅塞,醫學中心病房主要供應急性醫療需求,患者復健可轉去區域或地區醫院。李伯璋強調,健保署並未規定住院天數,民眾若有相關疑慮可向健保署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