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人的背部有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兩條經絡分佈,但在我們背部還隱藏著一條“線路”,因其位於督脈和膀胱經之間,與它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臨床同樣不可小覷。

針灸名家鈕韻鐸先生承恩師王樂亭經驗,臨床亦重視這條“線路”的應用,並有獨到見解。

那麼,這條“線路”到底是什麼呢?又如何應用呢?且看正文~~


華佗夾脊穴(《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稱夾脊,以下均按此稱謂)雖屬經外奇穴,但在功效上仍與經絡系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手足三陽經皆與督脈相互溝通,尤其是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均在其兩則,其臟腑的經脈與督脈相互溝通,故背俞穴與督脈在功效方面有相通之處,兩者有密切的聯繫。而夾脊又位於二者中間,且各個穴位均與背俞穴、督脈上的穴位相平行,因而決定了它兼有二者的主治功能,既可以起到背俞穴的作用,調整臟腑,補益氣血,疏通經氣;又能資助督脈,調整全身的陽氣,補充背俞穴之不足。

取穴方法

夾脊的取穴方法多從第1胸椎下始,在其兩側各旁開3~5分,直至第5腰椎,共17對34穴。

夾脊

由於穴數較多,取之不便,因而著名老中醫金針王樂亭將其簡化,隔一椎1穴,左右共16穴,穴雖少但效不減。

  • 進針要求

夾脊與脊柱之間的距離為3~5分,針刺時可以進針1寸。為避免危險,要求所取之穴與脊柱的距離不能超過5分,並且要做到取穴準,所扎之針要上、下、左、右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不僅進針規範,針具整齊,還可保證療效。

  • 主治症候

1.夾脊與鄰近穴的對照

2.夾脊主治病症

由夾脊的功效與特點,決定了其主治疾病的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咳嗽、喘息、胸脅痛、脊背酸痛、下肢麻痺及某些臟腑、軀幹、四肢的病症。

據著名老中醫王樂亭之觀點,胸腰段主治病證有如下特點。

(1)胸2~8主治胸背上肢疾患,主臟主血。

(2)胸9~腰4主治腹部及下肢疾患,主腑主氣。

鈕韻鐸先生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脊髓損害所致的癱瘓,頸、胸、腰椎疼痛,類風濕關節炎、肺病咳喘,以及臟腑虛損、氣血兩虧等慢性疾患。

  • 典型病例

【例1:產後痺證】

戴某,女,35歲,1982年10月12日初診。

主訴:產後全身關節疼痛4個月。

現病史:產後受風,致全身關節疼痛,以肩、背、腰為甚,痛甚,如冰水刺骨,難以忍受。動則汗出,惡風畏寒,納食不香,大便不暢,眠尚可。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氣血兩虧,風寒乘虛襲人,經脈氣血凝滯不通而發痺證。

立法:補益氣血,溫陽通脈,疏風散寒。

取穴:華佗夾脊穴(胸1、3、5、7、9、11,腰1、3、5段)。

手法:補法,留針30分鐘。

針治8次後,疼痛明顯減輕,無冰水刺骨之感,汗出減少,稍有惡風畏寒。針治14次後,僅腰部還有冷痛感,其他關節疼痛基本消失,唯在勞累後稍痛,微有汗出。針治17次後,疼痛全部消失,全身感覺有力,納食香甜,二便正常,結束治療。

【例2:痿證】

張某,男,35歲, 1982年5月12日初診。

主訴:雙手指麻木、右腿行走困難7個月。

現病史:7個月前出現右手拇指、示指指端麻木、感覺障礙,曾行多項檢查,未發現異常,考慮可能為脊髓病變並進行治療,病情未得到控制。現右手全麻,左手中、環、小指麻木,觸物時有手套感,動作遲緩,右足麻木,右膝關節顫抖,走路跛行,針刺時似片狀感,右肩部3個月前出現疼痛,逐漸加重,活動受限,全身疲乏無力,納食不香,二便尚調。質淡紅,苔苔白,脈沉細。

檢查:雙側肌腱反射大致對稱,右上肢肌張力偏高、肌力Ⅳ級,右下肢肌張力偏高、肌力V級,左側肌張力、肌力正常。第3胸椎右側以下及下肢感覺欠敏銳。

辨證:氣血兩虧,營衛失調,筋脈失養。

立法:補氣養血,調和陰陽。

取穴:華佗夾脊穴(胸2、4、6、8、10、12及腰2、4段)。

手法:補法,留針30分鐘。

針治7次後,右手麻木減輕,活動較前靈活,右下肢明有力,右足尖麻木明顯,飲食、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針治19次後,右腿感覺顯著好轉,腳趾和足心感覺敏銳,第3胸椎右側以下到腹部感覺恢復正常。右腿走路平穩,右手感覺較前敏銳,右上肢活動較前靈活。針治32次後,右腿感覺恢復正常,行走輕鬆自如,但行走過久則右膝關節無力,右手拇指及示指皮膚由涼轉溫。針治40次後,雙手麻木基本消失,力量增加,右腿感覺、活動功能恢復,右肩部疼痛減輕,活動靈活,已堅持全天工作,繼續鞏固治療。

【例3:水腫】

金某,女,69歲, 1984年8月1日初診。

主訴:全身浮腫多年。

現病史:近年來全身浮腫,按之沒指,周身乏力,精神不振,痰多色白而黏,可以咳出,納少不香,經常腹瀉。因服藥無效,故求針治。質紅,體胖大,有齒痕,苔黃厚,脈滑數。

既往史:40多年前因居住潮濕和用冷水,致關節疼痛,腋部、膕窩部淋巴結腫大,曾經中藥及針灸治療。近5年來中西藥治療,效不顯。有吸煙史,並有少量飲酒及嗜濃茶的習慣。

辨證:脾虛運化失職,痰濕內阻經絡。

立法:益氣利濕,化痰通絡。

取穴:華佗夾脊穴(胸2、4、6、8、10、12及腰2、4段)。

手法:補法,留針30分鐘。

針治10次後浮腫逐漸消失,全身稍感輕鬆,但仍痰多,色白而黏易咳出,腋部、膕窩部淋巴結仍腫痛。針治20次後,活動自如,四肢有力,納香,二便調,舌質淡,苔微黃,脈滑。針治35次後,全身浮腫皆消,肢體活動良好,精神佳,體力有所恢復。腋窩、膕部淋巴結明顯減小,已不疼痛,納可,二便調,結束治療後返家休養。

【按】

三種截然不同的病因、病證、病程卻通過夾脊的治療,都取得良好療效。可見,夾脊在臨床上對於因諸虛勞損而產生的病症,具有一定的療效。而痺證表現雖然為實,但其本質卻是因虛所致,故同樣取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