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腳連接著身體的其他器官及穴位,當腳部出現一些症狀或者說變化時,便能判別出身體哪些地方出現了健康問題。中醫對於這些信號有哪些應對方法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看腳判斷出身體疾病

1、腳部頻繁痙攣

腳部突然劇痛、抽搐,就是抽筋了,學名叫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多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發作時疼痛難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長時間不能止痛。

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那麼你可能需要增加鈣、鉀和鎂的攝入了。當抽筋發生的時候,可以試著彎曲腳,按摩疼痛的部位,也可以用冷毛巾或消毒酒精來使肌肉放鬆。睡覺之前伸展腳,喝杯熱牛奶來補充鈣,是很好的習慣。

2、指甲厚重發黃

這是由指甲下面的黴菌感染而引起的。甲癬患者通常毫無知覺,所以會持續好幾年都不會發覺。但是這種感染很快會波及到全部的腳趾甲甚至手指甲,導致指甲發出難聞的味道,顏色變深。

糖尿病患者、有循環問題和免疫系統問題的人容易感染該疾病。如果老年人走路有問題,有時候也可能是這個問題,需要你去看專業的治腳醫生,經常去醫生那裡做治療。

3、腳趾甲有凹痕

大多數的牛皮癬患者的皮膚病表現為指甲有很多小洞,可深可淺。但是有3/4的牛皮癬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和皮膚都會受到影響,通常表現為不光滑的有痘痕的指甲。可以用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及早治療,還可以恢復。

4、腳趾用力不均

走路時,腳掌、腳趾用力不平均,也有其特定的涵義。例如鞋底拇趾側會磨得明顯變薄,這種人可能易患肝病。小趾側鞋底磨損較明顯者,可能心臟有病。腳後跟鞋底明顯磨損者,暗示腎臟有毛病。

5、腳麵腳趾無毛

循環不暢通,可能是血管疾病。當動脈硬化使心臟不能把足夠的血液輸送給腳時,腳上就會寸草不生,就會出現這種現象。供血不足還會讓人感覺不到腳的脈搏,站立的時候,腳可能是鮮紅的或微黑的。上升的時候,腳馬上會變得蒼白。可通過運動和食療方法改善身體循環。及時治療,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

6、腳掌疼痛頑固

這是糖尿病的主要表現。升高的血糖濃度會導致腳部神經的破壞,表現為由壓力或不小心的摩擦而引起的刮傷、切傷或刺激。糖尿病的其他表現還有經常口渴、尿頻、易疲勞、視力模糊、易飢餓或體重減輕。最好馬上治療潰瘍,並做個糖尿病的檢查。

經絡不通易造成人體衰老

一位老中醫的寶貴養生經驗:把足背拉一拉,等於拉開4條經絡,比經絡按摩還有功效,為什麼,看完下面的文章就明白了。

中醫認為,經絡決定人體健康,一旦經絡出現堵塞,人體就會出現諸多疾病。經絡堵塞是造成機體運作下降的直接原因,也就是俗稱的“微循環”。微循環處於身體的外端和遠端,這些地方先形成瘀、堵,再慢慢向裡蔓延,一般每年會瘀堵1%。

人到了50歲的時候,微循環瘀堵大概會達到50%以上,這時候人體將開始快速走向衰老。有些人能活到100多歲,是因為他們的微循環系統能夠保持暢通;但也有很多人“未老先衰”,這是因為他們雖然年輕,但微循環瘀堵卻很嚴重了。

如何打通經絡,防止未老先衰、健康長壽呢?老中醫教大家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拉足背

足背拉一拉,活到98!

拉抻腳背可以運動肝、膽、脾、胃4條經絡,起到疏泄肝膽、調養脾胃的作用。

腳背上不僅縱向由腳外側到腳內側順序排列著膽、胃、肝、脾四條經絡均至足趾端,而且有膽經的耳部支脈經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進入足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腳外側的(足臨泣)分出橫向穿越腳背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還有胃經三條經脈至足趾端,其中胃下口支脈下經腳背進入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進入足大趾內鍘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具體做法很簡單,只要盡力繃緊腳麵,像跳芭蕾一樣,把腳背繃直,十趾盡力下壓,大腳趾尤其要特別用力,因為大腳趾上有脾、胃、肝、膽四經匯集。

拉足抻足運動時如果仔細體會,能夠感覺到腳外側經絡痛感從腳趾牽扯到足三里。

如果脾胃有不適或經絡鬱結,中趾和二趾會出現痙攣樣疼痛感。

腳內側脾經上的公孫穴及延伸向上一段會有脹痛感,只要忍住酸脹痛感,持續用力下抻足背,下壓腳趾,比經絡按摩還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