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過隙,時光如梭。不知不覺,又是一年除夕夜 。

很多人好奇,「年」是怎麼來的呢?

據說,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據說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中國的年俗歷來就很豐富,但是沒有春晚,沒有朋友圈,歷朝歷代的古人們又是如何過年的呢?

一起來看看吧。

秦朝

如果生活在秦朝,那麼恭喜你,你將度過一個秋季版的新年。為什麼呢?

據說,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規定每年十月初一為元旦。這時恰逢秋收時節,碩果累累,全國一片喜氣洋洋。當時秦始皇一統天下,但人民生活仍是苦不堪言,一年到頭也就這個豐收時節能夠開心一下,一驅平時的苦悶。

於是暴戾的秦王也就決定在這個喜悅的豐收時節,喜上加喜,於是就有了這個秋季的新年。

漢代

如果你生活在漢代,就沒法體驗秋天的新年了。

這是因為,在漢武帝時期,經司馬遷提議,漢朝天文學家們創立了「太初曆」,將原來秦朝新年日期改為正月初一。

由於西漢經濟日趨繁榮,普通的老百姓們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於是有了更多的精力去享受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

作為禮儀之邦的漢朝子民,在新年期間除了祈福慶收之外,人們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就是祭拜祖先了。

魏晉南北朝

如果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你將見證新年逐漸成為中國第一大節日。

這個時代的慶祝習俗也是愈漸豐富多彩,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遊樂賞燈……統統都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如果你是夜貓子,喜歡守夜迎接新年的到來,那麼晉朝會張開雙臂熱烈歡迎你的到來。

因為,「除夕」和「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除夕之夜,合家團圓,美酒佳肴,徹夜不眠。大家一起倒計時迎接新年的到來。

唐朝

如果生活在唐朝,新年期間,為了跟上時代潮流的腳步,不讓自己顯得太low,這個時候你就該製作一些「新年賀卡」送人啦。

而這裡的新年賀卡在當時被稱為「拜年帖」。皇室的「拜年帖」呢,是用金箔製作好賜予大臣的,而普通老百姓則是用梅花箋紙題辭祝賀,來贈與親朋以表心意。

雖然只是一張小小的賀卡,卻被賦予了濃濃的情誼,在那個封建年代也顯得尤為可貴。

此外,如果你在唐朝當公務員,那麼恭喜你!在新年期間,你還可以享受到為期七天的休假,而這要多謝唐玄宗頒布的《假寧令》,讓帝國的官員也可以過一個好年。

宋朝

如果你生活在宋朝,又恰巧是吃貨,那新年一定是你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

很多美食開始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比如北方人過年喜歡吃的餃子。此外,餐桌上你還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經典美食,盡情撩撥你的味蕾:比如東坡肉、屠蘇酒、春盤、魚生、索餅五辛盤等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發完拜年帖,吃飽喝足之後,一家人在通宵不絕的爆竹聲中迎接新年的到來。這個時候,用紙包火藥做成的爆竹開始被普遍使用,而一年中人們的辛酸得失,也在這響徹天際的爆竹聲中統統煙消雲散。

明朝

如果生活在明朝,你會發現過年的習俗變得愈發成熟,相當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成為了當下盛行的習俗和活動,賞燈尤為受到人們的歡迎。

新年期間,各地制燈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鬧市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整個都城都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燈海世界中。

清朝

如果生活在清朝的皇城根下,除了走親拜友,沿襲舊俗之外,過年時期逛廟會是必不可少的節日活動。

這個時候的廟會已經與商業活動有著緊密的關係,以北京廠甸廟會為例,新年期間,人頭攢動,廟會中地攤林立,珠寶、書畫、古董、碑帖、首飾、花卉食品攤位樣樣盡有,賣藝雜耍戲曲表演種類豐富。無論攤販還是市民,都希望在這個喜慶時節借廟會之際,圖個新年吉利財運亨通。

而如今,隨著電子產品的出現,大家的拜年方式越來越方便,從以前的電話,到現在的簡訊、微信,各種網路拜年方式也是層出不窮。

雖然古人過年的傳統和現世相比雖有不同,但中國人民闔家團圓的心卻始終不變,整體而言還是得到了很好的一脈相承。

跨越千年歲月,一個節日就把華夏祖先與後世子孫緊密聯繫在一起。雖處不同的時空,但大家都秉承同一個心愿:新的一年,闔家團圓,幸福安康。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情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