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祛濕真的有用嗎?吃的不對越吃濕氣越重!

醫號講堂 2018-02-25 13:23:09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加班熬夜、飲食生冷油膩,久坐不動,加上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在空調環境下,尤其是夏季,長時間吹空調,運動少,出汗少,久而久之,濕氣重,成了現代人普遍的健康問題

隨著保健養生的觀念越來越普及,大家對於濕氣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而一說到“祛濕”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味藥食同源的中藥材,薏米(薏苡仁),各種薏米粥、薏米湯、薏米茶等成為了餐桌上的常客!

薏米確是一味祛濕的良藥,但是作為一味中藥材,薏米有其適用和禁忌的人群,對其本身的炮製也有講究!吃法不對,吃的人不對,不但不能產生健脾祛濕的效果,反而會加重脾氣的虛弱,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

生薏米

又名六穀米、藥玉米、薏苡仁、菩提珠,其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胃、肺、大腸諸經。清熱利濕,除風濕,利小便,益肺排膿。請注意,此處所說的薏米為“生薏米”,也就是我們日常在超市中買到的,其色白,表面光滑,聞之有穀物的氣味,很淡。這也是大家最常用來煮薏米粥、薏米湯的原料了。

生薏米

“生薏米”雖然確實有祛濕的效果,但是,請注意,“生薏米”本身的性質偏於寒涼,如果長期服用,會加重脾胃虛寒,如果是體質偏於寒濕的人,長期用“生薏米”祛濕,不但效果不好,反而會加重脾胃的虛弱,降低脾髒的運化功能,使濕氣加重!

而且,“生薏米”對陽虛的人,就是有滑精、小便清長症狀的人是忌用的,會加重陽虛!

熟薏米

和“生薏米”相對應的,中醫把炮製過的,去除了寒性的薏米稱之為“熟薏米”,薏米的炮製是非常有學問的!自古以來,南北朝時代有糯米炒和鹽湯煮(《雷公》)。宋代有“微炒黃”(《聖惠方》)和糯米炒(《局方》)等法。明代又有鹽炒(《醫學》)的方法。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薑汁拌炒(《逢原》)、拌水蒸透(《拾遺》)等炮製方法。

薏米的炮製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炒法,現在的《中國藥典》中的標准炮製方法是用麥麩混合“生薏米”炒治,炒制過的薏米,色澤微黃,表面微微鼓起,聞之略有焦香。

熟薏米

“熟薏米”和“生薏米”最大區別是“熟薏米”去除了寒性,更易於消化吸收,因此“熟薏米”具備健脾止瀉的功能,特別適合“寒濕體質”,大便溏稀不成形的人,其健脾祛濕的功能比“生薏米”更強!

食用薏米常見錯誤

薏米無論生熟,要發揮效果,減少副作用,一定要辯證使用!

有的朋友明明是寒濕體質,卻用生薏米+綠豆+百合煮湯長期食用,這三味都是寒涼性質的藥材,長期食用,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越吃越寒,脾胃越來越虛弱,甚至把月經都吃沒了!

還有一個最常見的錯誤,在薏米湯(包括各種薏米紅豆、薏米綠豆湯等)中加入米煮粥!對祛濕而言,這個是絕對錯誤的,大米(包括糯米、黏米等)性質黏滯,是駐濕的主力,在薏米湯中加大米,等於沒喝!大家只要看一下,薏米煮湯,無論煮多久,湯都是清的,薏米不會成糊,而大米一煮就成糊,就明白什麼道理了!

還有,千萬注意,孕婦不可食用薏米,無論生熟!

薏米紅豆茶

比較好的食用薏米的方法是用熟薏米和赤小豆為主料,輔之以玫瑰花等製成薏米紅豆茶

主料:熟薏米、赤小豆(赤小豆和平常吃的紅豆是不同的東西,不要買錯哦)

輔料:玫瑰花、冰糖

做法:以上材料碾碎後泡水代茶飲

功效:熟薏米健脾滲濕,赤小豆利尿消腫,玫瑰花性溫,和血調經;三味調和,健脾、祛濕,而且經過炒熟的薏米寒性大部分去除,加上玫瑰花調和,更適合女性和寒濕體質的人長期飲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