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晚上,我在書桌前碼字。 已經近10點了,兒子還在那大喊大叫。 我以為出了什麼事? 過去一看。 原來是在叫媽媽繼續講故事。 不停地叫著「媽媽,媽媽,起來,起來!」 而不堪折磨的媽媽應該是無計可施了。 已經啟動了最後的武器——「裝死」模式。 任憑小傢夥鬧,一動不動地躺著。 這可需要很大的承受能力和忍耐力的。 我看時間很晚了,拍了一下兒子的小腦瓜,要他早點睡。 跟他說「我不希望再聽見有任何的聲音,否則爸爸會懲罰你」。 關鍵時刻,只能由我出手相救才行。 要知接下來他會各種方法去折騰這個可憐的媽媽。 比如掏鼻孔,掏耳朵。 揪眼皮,扯嘴巴。 給媽媽聞自己的臭襪子。 在她身上蹦躂,用大屁股狠狠地坐上去,這個動作太危險,被我們多次警告後很少用了。 還有一個絕招是給媽媽做人工呼吸,有時候口水鼻涕抹媽媽一臉。 小傢夥折磨人的方法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 尋常我不忙的時候,會在睡前給兒子講故事,然後哄睡。 他從幾個月就習慣了我唱的催眠曲,可謂效果甚好。 一首《送別》,一曲《天空之城》,都是比較安靜地曲子。 而對於陪睡而言。 睡著還只是第一步。 真的的陪睡才是真正考驗人的時候。 而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媽媽的身上。 都說母愛偉大,就在這些點滴之上吧。 當媽之前,老婆能一覺睡到天亮。 但是自從當了媽,陪孩子睡的日子,幾乎沒有一個整覺。 所以,我也曾提出說每個人照顧一夜。 輪流上崗陪睡。 結果沒幾天就取消了計劃。 因為再細心的爸爸,也抵不過媽媽的細心。 我晚上常常呼呼大睡時,孩子溜被窩外凍著了。 孩子媽看的心急,就不敢再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我了。 而如今我晚上熬夜寫稿,白天帶娃。 晚上陪睡的重擔就繼續由老婆擔任。 只期待今年下半年能讓孩子分房睡。 不知那時又會是如何的一番折騰和憂心。

在孩子出生的頭三年裡。 孩子對母愛的需求是強烈的。 在媽媽的懷裡跟在爸爸的懷裡不一樣。 所以兒子剛出生那會。 晚上睡媽媽身邊才不吵,而每天晚上當媽的都要起身餵奶。 剛開始的時候一夜要兩三次。 不僅僅是沒睡覺,還要低著頭,俯著身子。 長期餵奶的結果是成了一個「駝背」。 如今都能看到這個餵奶後遺症。 而且餵奶的時候還不能睡著。 記得那時候我們老家有一戶人家。 就是因為媳婦餵奶的時候睡著了。 孩子被壓住了鼻口,窒息了,一家人悲痛欲絕。 那時候跟老婆談及。 她更是每晚格外小心。 我也是如此。 陪兒子睡的時候,有時孩子呼吸輕盈時。 不自覺地會伸過手去摸摸孩子的鼻口。 看有沒有呼吸。 我想很多的父母都這樣做過。

如果說,要我們選出這世界上什麼工作最需要耐心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當媽媽肯定入選。 就拿陪睡這件事來說。 夜複一夜,天天如此。 不容一點的馬虎。 春天得捂著,孩子不蓋被子操心。 夏天太熱,不蓋著肚子也操心,特別是空調房內,更是小心翼翼。 秋天天氣轉涼,踢被子容易感冒。 冬天呢,孩子不會踢被子了,但又擔心孩子凍著,總是要去給孩子裹被子才放心。 因為孩子如果生病感冒了。 那陪睡就直接升級成了一場戰鬥。 不能說是陪睡,因為根本不敢睡。 給孩子量體溫,換退燒貼,隔幾個小時喂藥。 如果高燒不退,看著那嚇人的溫度計讀數,想著是不是該送醫院。 憂心忡忡之餘,還得頭腦清醒。 每一個媽媽都是這樣過來的。 沉默而偉大,只有懂得的人才知道這種偉大的艱難。 如果一個女孩當了媽媽。 請你把以前的那個她忘掉吧。 那時候嬌弱惹人憐,如今常常強悍如老虎。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這個女人,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有一位母親,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透過那一堆廢墟的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禮。 當救援人員小心的把擋著她的廢墟清理開,發現了在她的身體下面躺著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裡,大概有3、4個月大,因為母親身體庇護著,他毫髮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的睡著。 隨行的醫生過來解開被子準備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裡,醫生下意識的看了下手機螢幕,發現螢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卻在這一刻落淚了。 這就是母愛。

我覺得這個世界虧欠媽媽們很多很多。 如果你問一個媽媽需要什麼? 很多媽媽的心願不是買金銀首飾,也不是時尚服裝。 更不是香水化妝品。 而是好好地睡一覺。 真正毫無掛念的好好睡一覺。 所以,真的愛自己的妻子。 那就多帶帶孩子。 所以,你問一個女人為什麼不想生二胎? 請先看看她是怎麼走過這段為母的路。 如果一個女人願意生二胎。 那真的是出於愛。 因為痛過一次,再痛一次,不僅僅是勇氣。 老婆說,「剛生孩子,覺得分娩那天是最痛最苦的。後來才知道,帶孩子才是最苦最累的。特別是孩子剛出生的第一年。」 我懷著深沉的敬意和愛,理解每一位媽媽的不易。 致每個陪睡的媽媽,全世界欠你一個擁抱。 因為你們給了孩子最完美的愛。 沒有什麼可以取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