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降雨量可觀,但台灣人可分配到的淡水量,卻低於世界平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平均年雨量約2500公釐,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降雨量最豐沛的國家之一。但雨水降至山區後,很快流入海中,可被利用的比例很低。經估算,台灣一年總降雨量被利用來供水的比例,只有21%。這導致台灣是全世界先進經濟體中,水資源可利用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被學者專家稱為「水資源的過神」。

繪圖製表/鄭寧寧

台灣先天優良,後天卻失調

根據歷年觀測統計,台灣所有水庫平均每年淤積總量高達2200萬立方公尺。換句話說,每年沖刷到水庫的土石總量,都會掩掉一座白河水庫。

台南的水庫淤積最嚴重,尤其白河水庫淤積率高達72%。

台灣最大三座水庫中,石門、曾文也淤積到剩下三分之二容量左右,只有集水區保護良好的翡翠水庫,淤積問題不嚴重。

氣候暖化,讓台灣更留不住水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水資源循環速度加快,導致豐水期的降雨量更多、更集中,枯水期的雨量更少,豐水、枯水期的發生頻率也愈來愈快。

2015年上半年,台灣遭遇67年來最嚴重乾旱,但8月蘇迪勒颱風挾帶暴雨,讓石門水庫3天半內就洩掉1座水庫的蓄水量(2.1億噸)。

水庫集水區暴雨頻率增加,將導致山坡地沖刷到水庫的土石量大量增加,造成水庫淤積惡化,蓄水能力減弱。

2009年莫拉克颱風,從上游沖刷下來的土石,讓曾文與南化兩水庫淤積量多達1.1億立方公尺。耗時約1.5年的清淤,最終也只清掉165萬立方公尺,完成率僅1.5%。

對用水靠水庫的台灣來說,長期而言將面臨缺水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