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林州市五龍鎮,流傳著一段劉統勛祭祖小神山的故事,講的是25歲的劉統勛中舉後,在雍正朝先後供職翰林院與詹事府,並在南書房充當皇帝的文學侍從,主要是做文字工作。1736年,乾隆皇帝即位後,認為劉統勛有辦事能力,授於劉統勛內閣學士、署刑部左侍郎的職務,特批准劉統勛回鄉祭祖。為感謝皇帝的提拔重用,37歲的他躊躇滿志,回到了老家山東省諸城縣逢戈庄村(即現在的山東高密縣注溝鄉逢戈庄村)。

按說,祭祖立旗杆這件事在劉統勛考中舉人後即可在家鄉舉行,但劉統勛的爺爺劉必顯晚年立有家訓當官清廉,積德行善,官顯莫誇,不立碑傳,勤儉持家,喪事從簡,這不立碑傳就是不叫後人為家裡翻修新房,不修家譜,不為族人樹旗立桿。因此,父親劉棨高中舉人後沒有立旗杆,劉統勛中舉後也沒有回家立旗杆。但這一次不同,是皇帝批准自已回鄉祭祖,那有不服從的道理。

眾鄉鄰得知這一消息,經過急忙準備,這一天,劉統勛所在的小村鑼鼓喧天,錦旗飄揚,熱鬧非凡。在眾人的簇擁下,劉統勛來到了祖瑩所在地,慎重追遠,只等豎起寫有皇恩浩蕩的旗杆,行三叩九拜之禮。

他在心裡默默地數著劉家的墳頭,這是開基始祖劉福,他生有一個兒子叫劉恆。由於戰亂兵災,劉家族譜被燒毀。從此,族人對諸城以上劉氏家族的情況就不得而知,所以把劉福稱為開基始祖。劉恒生三子:劉玳、劉瑁、劉瑚。第3代劉玳,生一子:劉思智。第4代劉思智生二子:劉通、劉遠。第5代劉通生三子:劉必顯、劉必前、劉必大。第6代劉必顯,這是自己的爺爺,他生有四子:劉楨、劉果、劉棨、劉棐。第7代劉棨,這是自已的父親,自己是在他46歲那年出生,他去逝時,自己才16歲。

此時,族人已經在祖墳前焚好了香,皇恩浩蕩的大旗也已豎起,功成名就的劉統勛站在父親的墳前,正準備行跪拜行禮,突然,他看見墳前的香火突、突、突跳了三下,剛剛豎起的旗杆也在風中咯--吱一聲被折斷。劉統勛心中咯蹬了一下,他知道,這是蒼天在向自己顯靈,按照過去的說法,扶不起旗杆便是血統不正。於是他便草草行了跪拜之禮,匆匆趕回了家。

熱熱鬧鬧一天之後,眾鄉鄰散去,劉統勛讓自家人都去休息,稱自己要和母親單獨坐會兒。是夜,他跪在年過半百的母親床前,哽咽著說:娘啊,我想知道自已的出身,我到底從哪裡來?說著,他便把上午去墳上的事和母親說了一番。他母親長嘆了一聲說,你快起來吧。劉統勛起身坐到母親身邊,母親便和他說起了父親的故事。

你的父親劉棨,是1652年出生,從小就愛學習,先後考上秀才、舉人,33歲那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你父親考取進士,成為諸城劉氏最早在科舉上取得成功的人。後又學書法,博涉子史。初任長沙知縣。後因政績突出,不斷得到提升,歷任山西平陽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康熙五十七年(1718)去世於四川布政使任上,終年62歲。你父親為人溫和純厚,為政廉明,任地方官多年,治理有方,愛民如子,關心疾苦。康熙四十八年(1709),朝廷在全國評選"操守清廉,才具優長"的知府,僅你父親劉棨與湘潭人陳鵬年二人中選。他的卓越政績,不但受到朝廷的多次表彰,更受到各地百姓的交口稱讚。但是,你父親有一塊心病,就是一輩子沒有兒子,為了這事,你父親吃不香,睡不著。就在那一年(1698),你父親回山東諸城老家為你爺爺做周年,我從河南被人販子拐至山東諸城,因身懷有孕,也許我還年輕,長的還算可以,被你父親看中,那年,你父親46歲,我剛18歲。隨後,你父親便把我帶至陝西,隨你父親一塊生活。你是清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戊時(1698年)出生於陝西羌州,因你父劉棨當時任羌州知州。

劉統勛接著問:我老家在哪裡,生父姓啥名誰?劉統勛母親說:這個事以前你父親不讓說,怕影響你的前程,你父親不在了已經20年了,你也長大成人了,我也沒有必要再隱瞞你了。你生父是河南省林濾人,名叫劉應乾,那年,我們剛成家不到一年,你父親便得了急病,不幸身亡。我當時懷有身孕,因你奶奶不待見,也因人販子花言巧語說合,便被販到了山東。你生父死後具體埋葬的地理位置是:南至雞冠山,北至抬嶺關,東至白嶺根,西至峨眉山,中間有座小神山,小神山前埋祖先。

聽了此話,劉統勛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是身為朝廷大臣,必須維護朝綱的清正,如果自已掛上身為遺腹子的名聲,眾大臣必會嘲笑自已,認為自已的血統不正,朝廷也不可能重用自己。二是自己身為河南劉應乾的骨血,受著山東劉棨一家的養育之恩,一邊是理,一邊是情,兩邊都是自己的親人。想來想去,這事自己先按下不表,等時機成熟了再作決定。

1739年,劉統勛的母親病逝,皇帝按照守孝三年的慣例,批准劉統勛回老家守親。1740年清明節前,劉統勛騎著馬和一名隨從自山東前往河南省林州市五龍鎮,輕車簡從,微服私訪。

小神山位於五龍鎮澤下村東一座園錐形的孤山,山高約150米,底部園周長約500米,山上林木纏繞,鬱鬱蔥蔥。

常言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儘管劉統勛悄然出行,但回鄉祭祖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劉家人誠慌誠恐,不知如何為好,因為劉統勛的母親當年受到劉家排擠,是作為遺腹子被販賣到山東的,這在三從四德的封建社會是件不大光彩的事情。劉家有人擔心被滿門抄斬,說咱們一概不要承認,並連夜將劉家祖墳平了。

第二天,當劉統勛到澤下村尋找劉家人尋問時,劉家人一概否認。此時,和澤下村相鄰的中石陣村有個叫劉文光的人,做紙張生意,在當地也算個大戶,他聽說此事後,急忙趕來和劉統勛相認,並把實情告訴了劉統勛,劉家人見此事掩蓋不住,也趕忙前來謝罪。

在澤下村小神山劉應乾的墳前,劉統勛堅起皇恩浩蕩的大旗,面對先父,焚香祈禱,作揖叩拜,虔誠祭奠先靈。臨行前寫下統勛遠道尋根叩拜先祖十個大字,並留下銀子,囑劉家人在墳前立碑。後來,劉氏族人在小神山前堅起了一塊盤龍大碑,上面刻有劉統勛返鄉尋根祭祖的經過。

據《林慮劉氏族譜》載,劉應乾為劉氏第八代人,父親劉沛,爺爺劉代賢,一家人都是以務農為本。

劉統勛到小神山祭祖回京後,他的地位急劇上升,17419月,被提拔為右都御史,乾隆年間累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相當於正宰相。死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終年75歲,死後葬于山東諸城。劉統勛家族在清代十分顯赫,先後出了11位進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乾隆帝為其賜字海岱高門第。尤其是劉統勛、劉墉父子在乾隆年間同朝為大學士,二人死後分獲謚號文正文清,被稱之為父子同宰

現在,在澤下村小神山前既沒有了劉應乾的墳墓,又找不到劉統勛為他父親立的石碑。據村中的老人回憶,小神山前原來確實有一片墳,聽說上個世紀初還有保留,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劉應乾的墳上沒有後人,小神山前逐漸香火冷落,早在1946年前後,鬥地主反封建之時墳就被平整掉了。

當時東澤下村和西澤下村隔著一條小河,那時河水很大,村民之間互相來往要跨著蹲石過河。村民們為了往來方便,從小神山前抬來了石碑和石條,在河中間的蹲石上修了漫水橋,其中就有劉統勛題字的石碑。據村中的老人回憶,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兩村在漫水橋西修了石拱橋,就是現在東澤下村連結西澤下村的路,當時石碑被砸,用於壘砌。也有人說,七十年代初,澤下村在村東修水庫,據說在修放水閘門時,由於沒有合適的料材,村民們便把漫水橋的石碑抬來,將碑文鍛平,刻上東風水庫四個大字,究竟是不是劉統勛寫字的碑文,現在也無從考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