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很多人覺得,“我選老婆管你什麼事?”的確不關我的事情,但是有些事情,筆者覺得是“命中註定”的,為什麼日本動畫會發展成這樣,為什麼現在動畫都會以女性角色作為吸引禦宅族作為最大的賣點,而動畫未來又會有如何的趨勢,也許在冥冥之中就已經確定——在“動畫之神”手塚治虫的安排之下。是不是覺得我的話有點跳躍?不急,不妨慢慢來看。

說正經的事情之前,先從一個例子開始。

《No game No Life zero》的劇場版藍光發售了,很多人都看了這部作品,開始把裡面的女主角休比做成自己的新“二次元老婆”,比如筆者。於是興沖衝的來到某寶,想購買一個休比的塑料小人,把老婆“帶回家”。

但是打開某寶,筆者是失望的,發現

休比的塑料確實很精美,但是關鍵是:

這臉不像啊o(╯□╰)o!

劇場版裡明明是:

怎麼改成手辦就變這樣了?

但筆者仔細觀察,又發現,其中的蹊蹺

這張圖是小說原作插畫師為劇場版特典製作的插畫,嗯?我想大家發現問題了,插畫的風格,和劇場版的動畫不一樣。是的,動畫本身就是這樣,無論劇場版也好,TV動畫也好,為了動畫繪製的方便、動畫人設師會根據小說或者漫畫的原作,進行重新的人物設定,因此,動畫版的畫風,本身就會和原作插畫、漫畫不同。

譬如:

昨天提到的,《灌籃高手》的三井壽,上圖是漫畫原畫的版本

動畫版的畫風明顯不同,雖然保留了原作的一些特色,但是還是削了不少原版井上作畫裡的銳氣。但是誰美誰醜不說,個人覺得,動畫版的畫風一版會更加順應大眾的眼光,目的就是讓更多人來接受,而並不是照顧這一部分小眾的喜好。

這裡還是要稍微展開一點,動畫的人設沒法直接拿小說插畫、或者漫畫來做,原因有兩點,一個是製作上無法完美還原。

像《命運石之門》的遊戲原作裡的插畫,上圖助手君這樣的上色風格,TV動畫的規格注定它不可能每一幀都用這種插畫級別的繪製,如果要用厚塗來實現每一幅原畫,那成本先不說,時間都沒法保證,因此只能對原作的插畫風格進行簡化,最終得出的結果是:

TV的作畫色彩要簡單許多,陰影漸變自然是做不出插畫的水平,並且無法保留原作的那種質感,嘛,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即便預算再充足,沒時間畫,也沒法做出插畫的水平。這是TV動畫簡化人設的需求之一。

還有一點,就是,要做出更加符合大眾審美的形象。這一點,也可以拿圖來說

例如漫畫原作《小林家的龍女僕》,原版的封面插畫

這是原作的畫風,接下來是京阿尼魔改後的風格:

哪種畫風更能讓人有想“抱走”的衝動?我想不言而喻。

那麼,說到頭,為什麼動畫的人設要重新做,而絕大多數動畫的人設會比原作更加漂亮,或者說更加符合大眾口味呢?因為原作更接近“創作”,而動畫化更像是一種商業包裝,是商業行為。我們看的TV動畫也好,劇場版動畫也好,大都最終的目標是賺錢。這裡我們可能會說到更加深入的主題,動畫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說起80年代動畫浪潮的代表作《機動戰士高達》,這部作品深化了動畫的內涵,不再讓機器人動畫給出單純和低齡的主題,而是把戰爭、人類共存、探討未來的話題融入了動畫,讓動畫成人化,可以說是動畫作品賦予了新的含義的代表作品。但是起初,創作者的心情和初衷可能是這樣,但是實際上呢?《高達》系列能“續命”至今的真正價值,並不是它內涵有多深刻,而是在於它的商業價值。

講句難聽而粗暴的話,就是“沒有萬代爸爸賣掉這麼多高達模型,這個動畫系列還會延續至今嘛?”,的確,富野都左右不了《高達》系列的生命,動畫的本質是商業活動,雖然其效果是娛樂大眾,真正的藝術成分,其實是比重較少的。

這就為什麼雖然很多人惡評《機動戰士高達SEED》系列,但官方卻絕對不會忽視《SEED》這塊搖錢樹,《SEED》在歷代高達中的綜合地位絕對是很高的,它不僅拓展了《高達》系列動畫的收視群體,也讓模型大賣,完全稱得上萬代的搖錢樹,並且考慮到動畫的商業本質,《SEED》的品質也是合格的,而一些UC黨不滿意《SEED》的原因,其實是不滿意作品的藝術性。

為什麼說動畫作品裡的藝術成分,或者說創作者的個性成分是很少的?我們先來說說比起賺錢,更加追求藝術成分的動畫創作者。

於是宮崎駿大師這裡就會被提到,不能說他做動畫完全不為賺錢,但是他的風格就是更趨於製作創作成分更多,自己的風格更多,藝術表達力更強的動畫,而不是那種為來討好觀眾的動畫。首先,他不做TV動畫,只做自己的獨立動畫,是為了確保自己作品的絕對質量。

宮崎駿的動畫的畫風、故事節奏,都有一種很強烈的“年代感”,是的,他描繪的動畫即便是講述了現代社會的一些矛盾,但是風格和形式依然是我行我素的,宮崎駿的動畫的女主角大都有著類似的外表,類似的性格,當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能找到互相的影子,宮崎駿的動畫的個性極為顯著,不受到其他任何人的作品的影響,也不受到時下動畫的風格的影響,只做自己風格的作品,這裡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宮崎駿有點像數碼圈裡的老喬,只做自己的作品,從不為了做大眾的需要而妥協自己的作品,這就是對“藝術”追求的執著,這點上,兩人是共通的。

那麼又有朋友要問了,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確實藝術性強,但是數來數去,也就這麼幾部作品,而真正支撐日本動畫的,可不是這些精品,而是我們看到的TV動畫積累起來的,例如剛才提到的《高達》系列,那TV動畫的創作就是只為賺錢,不在意藝術性嘛?答案是肯定的。要說為什麼?

本文真正的核心人物才在這裡被提到。日本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是的,雖然被稱為“漫畫之神”,但他毫無疑問也是動畫之神。因為現在日本的TV動畫的格局,就是他做好了最早期的鋪墊。他改革了動畫的製作流程,簡化了動畫的製作,目的是讓動畫的批量生產變成了可能,動畫要成為“產業”,首先得能賺的了錢,能吸引足夠的人願意做動畫這一行,這樣,“產業”才可能形成,扯一個不准確的例子,現在國內視頻網站爭相購買日本動畫版權,是因為企業們看到了這個圈子的商機,只有都湊進來把市場做大,才可能分到蛋糕;而手塚治虫的簡化動畫製作的模式,目的也是一樣,讓更多人願意製作動畫,讓動畫成為產業,他最偉大的地方,就是把動畫,做成了商品,而作為商品,犧牲的自然是動畫的藝術性。

你們可以去看看,以前美國佬30年代做的卡通片,例如華納做的《湯姆與傑瑞》,尤其是迪士尼做的《白雪公主》,這個流暢度,和藝術表現力,非同凡響。而這樣的動畫,只有大公司,出重金,下血本做,才做的出,日本當時沒有這個實力做這樣的動畫,但是手塚治虫改革了製作流程,將“一拍二”改成了“一拍三”,簡化了製作流程,並且開創了新的動畫製作機制,讓動畫的“大量量產”成為了可能,其結果就是,現在的日本TV動畫,流暢度其實是很低的,藝術的表現力,也因為製作流程的關係,犧牲了不少。雖然日本動畫的內容是充滿想像力的,但是日本動畫的表現模式,卻沒有這麼天馬行空。

然而,也正因為日本動畫的大量量產,商業化的趨勢逐漸展現,最終才形成了現在日本如此大規模的動畫市場。而正因為更多人知道動畫,喜歡動畫,才誕生了更加完整的動漫文化。而動畫的本質,並不是娛樂大眾,而是為了討好大眾,最終靠周邊、靠版權,或者靠活躍原作,來賺錢,所以一定會為了大眾的審美而犧牲創作的獨特性,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很難走到一起,畢竟,藝術是少數人才欣賞的來的,像宮崎駿這樣頂尖的動畫大師,還能創造出大家認可的動畫藝術品,但是其他以藝術性為目標創作的動畫創作者,卻不可能人人都像宮崎駿的作品這麼受歡迎,甚至可能連活下去都很難。

所以,話題拉回來了,為什麼現在的你會沉迷於二次元世界的“老婆”?是因為宅文化的流行?這都是次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手塚治虫對業界的改革,讓動畫變近一步得商業化把動畫做成了商品,動畫為了符合大眾審美,來討好觀眾,最終設計出你理想中的二次元角色,也就是俗稱的“老婆”,萌文化,是必然的產物,為了討好你而設計的角色,而賣的動畫,怎麼可能不大賣?又怎麼可能不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不是因為出了某一部“萌系”動畫,流行後而形成了萌文化,而是反過來的,正因為人們有這樣的需求,而動畫創作者們針對市場而打造了這麼一部作品,才有了萌系文化,才有了“抱走老婆”的今天。即便80年代,動畫的主題是機器人,90年代動畫的主題是別的什麼,遲早有一天,動畫的主題會偏向美少女,未來就可能偏向別的內容,總會符合時代的步伐。

這樣就不難理解富野由悠季作為一個創作者,是抱著如何的心情說出“動畫有個屁未來”的話語,因為作為創作者,他其實沒有話語權,只是一個打工者的位置,盡可能的讓自己的作品在商業和藝術性中選擇平衡。例如《高達ZZ》就是因為《Z高達》過於黑暗的風格,而不得不在續作中改成了低齡向的劇情,強行“搞笑”,最終讓《ZZ》成為了一部尷尬的作品。這就是動畫作品,在藝術性和商業價值上的犧牲。

那麼未來的動畫形態會是如何?只要不推翻手塚治虫創建的體系,那麼商業動畫以商業價值為主的模式也不會變,所以現在龍傲天穿越輕改動漫越來越多,不是做不出好題材,而是為了迎合大眾的胃口,不是業界爛,而是大眾就喜歡這樣的作品,所以這類作品氾濫了,做爛了,最終受到禍害的,是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