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罹患第四期淋巴癌的現任公益組織執行長、還有從小焦慮成性的年輕媽媽,都因為感恩,生命出現曙光。

2017年是麗莎庫奇諾塔(Lisa Cucinotta)的災難年,她與丈夫捲入車禍官司,頻上法院,勞民傷財、親友接二連三過世,有一周甚至走了兩位,她不禁擔心自己或家人遭遇不測。更糟的是,幼子被野狗攻擊,顏面受到撕裂傷,踏上漫漫重健之路。

庫奇諾塔從來就不是心智強健之人,她自小性格焦慮,曾接受多年心理治療,一連串的打擊下,她終於崩潰,夜晚無法成眠,早上害怕起床,猜想著不知這天又會發生什麼。

她嘗試靜坐冥想、針灸、閱讀心靈雞湯類書籍、擺放改變氣場的水晶,沒有一樣奏效,她開始靠鎮定劑入眠,直到後來接觸感恩日記,心境才逐漸好轉。每天,她在手機裡記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有一回食物中毒,她寫下:「還好只吐一次」。藉由感恩日記,她發現家人是她的後盾、丈夫沒有想像的差……,感恩事項愈寫愈細,愈記愈多,一段時間後,漸漸走出陰霾。

心理的感恩帶來生理上的益處

的確,感恩的好處不少,不僅能改善睡眠、減輕焦慮,還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者針對186名患有心臟衰竭,平均年齡66.5歲的病患,進行有關感恩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感恩程度與發炎指標呈負相關,愈懂得感恩的人,血液中的發炎指數愈低。不但如此,較為感恩的受試者平均壽命也比較長。

《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發表的研究也顯示,會刻意專注於感恩、並時常向他人表達謝意的大學生,較少經歷頭痛、胃痛等身體不適。

但,就是無法感恩怎麼辦?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教授羅博艾蒙斯(Robert Emmons)在著作《感恩小冊子(The Little Book of Gratitude)》提到,感恩的源頭來自於深切明白「生命對我們沒有虧欠,人們所能得到的美好事物都是禮物,絕非理所當然。」

不過,感恩不是理智上明白,或知道它有益健康,就能輕易做到的事。睡眠債深厚,情緒焦躁不已的新手媽媽、業績無法達成,生計大受影響的業務員、剛收到不妙健檢報告的自己或家人,太多狀況讓人難以感恩。當生命給你吃檸檬,要感恩談何容易?

如果一時間無法感恩,那麼試試不同的思考方式,或著「由形入心」 — 透過行為改變內心,都有助將感恩的習慣培養起來。

1.化「不得不」為「有幸」

克麗絲提尼爾森(Kristi Nelson)33歲被確診罹患第四期淋巴癌,癌細胞四處移轉,如今,她卻活過第25個年頭。尼爾森現在是美國公益組織「感恩生活」的執行長,她的秘訣就是改變思維,「我們要將『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想成這是我們的榮幸。」

尼爾森舉例,比方母親住安養機構要時常探望,與其將家庭、公司、安養院之間的奔波看作苦差事,不如抱持「還有機會與老媽媽相處」的想法。如此就不會再視之為勞役,反倒能珍惜與感恩。

2. 感恩日記

由形入心的做法之一是記錄感恩事項,就算當作睡前儀式也好。

如果不知從何開始感恩,艾蒙斯建議,從小事著手,畢竟中樂透等天大的事情不會太常發生。而且,不只為自己,也要為家人感恩。

3. 道謝

每天找出可感謝的對象,也能從行為做起,進而帶出心態上的轉變。向每天協助我們的人,如店員、公車司機,和家人道謝,內容愈明確愈好,像是「謝謝你貼心端茶給我」、「感謝你每天早起準備早餐」,艾蒙斯舉例。

也別忘記感謝自己。著有《真原醫》、《神聖的你》等書的醫學博士楊定一撰文指出:「一個人如果能從早到晚,時時抱持感恩的念頭,面對任何事情,都能輕輕在心中對自己說一聲『謝謝』,會發現對過去的擔心、對未來的恐懼,自然放下了許多。」

他認為,感恩不只能放過自己,也能放過世界,能夠感謝自己會比較快樂。

4. 參加感恩活動

參與企業、宗教或公益團體所舉辦的感恩活動,也能由形入心學習感謝。國內就有企業推廣「感恩創作活動」,鼓勵參與者用繪圖、文字和影像,表達對人和事物的感謝。

感恩是一種選擇,跟生活中的際遇其實可以脫鉤,就算檸檬再酸,還是可以跟它說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