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冷颼颼,吃鍋進補正當時。當心,吃錯鍋可能加重體內蓄積的廢熱,遇上乍暖還涼的初春,免疫系統無法適應急遽溫差,反而更容易惹病上身。

丁酉雞年立春(2018年2月4日)前後,冷氣團如星河灑落人間,台灣多處布上皚皚霜雪,時值罕見雪景,最時興的休閒饗宴該是驅車上山與親友近霜踏雪,驚豔之餘,再到餐廳享用熱呼呼、香味四溢的藥膳火鍋,不只能暖身通體舒暢,更是色香味俱全的享受。就算沒上山,看著電視、iPad螢幕,揪團去吃十全大補鍋、羊肉爐、薑母鴨......也是挺愜意的事。

「中藥vs.進補」的印象,在隆冬時節成了牢不可破的概念,但這樣對健康真的好嗎?

溫養潤身順氣,溫燥滯氣傷陰

每逢寒流,同為火鍋店,薑母鴨店內往往高朋滿座,酸菜白肉鍋店卻只比平常多一、兩成來客(除非有麻辣鍋),這是民眾身處外在寒冷環境想用薑母鴨溫熱湯頭暖身的自然反應,但細心觀察便會發現以下差別:

吃完一般火鍋(含酸菜、高麗菜、豬肉)通常有些微出汗,擦拭後再步出店家,會覺得手腳比吃鍋前來得溫暖,雖不致全身熱呼呼,卻也較不怕冷。隔天也不會有喉嚨乾燥與頏顙(上顎後段)不適的感覺。

至於吃完薑母鴨湯鍋(含高麗菜、當歸、老薑、八角、茴香等辛溫中藥),多半從心窩到肚臍會有溫熱感,繼而出汗量大,待擦乾汗後再出店家,有不少比例的人手腳反而不會回溫,甚至手腕、腳踝以下更冷,只覺得心窩與肚腹熱,雖不一定怕冷,手腳末梢卻覺得不舒服。半夜或隔天醒來,反而咽乾不舒、頏顙不舒。為何如此?

那是因為台灣長年普遍濕熱,居住在這裡的民眾大多受到外界濕熱環境影響,在肓膜腠理、組織間隙之間殘留這種濕熱病氣,使黏膜有變薄、變乾的情形,中醫稱為「傷陰」。即使天氣驟然轉冷,濕熱不但不易散出,反倒會形成「外寒包內熱」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