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結緣 跨國戀愛 台女子嫁大馬巫裔

 2018年4月30日

兩人不約而同向媒體展示婚戒,象徵兩人正式結為夫妻。

(台北30日訊)逾3年前,台灣女子來馬旅遊結織了大馬巫裔穆斯林,經3年相遇相知,兩人於4月28日在台北清真寺建寺48週年慶典上,由清真寺主持、雙方家長及親友見證下結成夫妻,成為一樁美談。

來自台中34歲的陳靜瑩,3年前與朋友到大馬黑風洞旅遊時,結識來自吉隆坡35歲的阿裡夫阿末卡立,兩人互留下聯繫且持續保持聯絡,當阿裡夫前來台灣旅遊時,曾主動邀約陳靜瑩一同從台中騎車到花蓮旅行,雙方因投緣而發展情侶關係。

去年11月皈依伊斯蘭教的陳靜瑩,取馬來名為莎綺娜(Sakina),她說,開始時,雙方是透過簡單英文溝通,儘管雙方不諳彼此母語,甚至對談過程中會誤解對方的意思,但兩人積極學習彼此母語。

詢及陳靜瑩如何接受阿裡夫的求婚時,她笑言,她與朋友計劃於今年農曆新年期間前往泰國清邁旅遊,在詢問阿裡夫意見時,阿裡夫神來一筆的一句話,她就答應了阿裡夫的求婚。

阿裡夫笑笑地說,當時他只說了這句話:“不然在前往清邁旅遊前,我們結婚吧”。因為這句話,陳靜瑩答應成為阿裡夫的妻子。

陳靜瑩和阿裡夫出示伊斯蘭結婚證書,證明兩人的夫妻關係。

堅信這是緣分

“還未認識阿裡夫前,朋友曾分享伊斯蘭教或穆斯林的事,但我對穆斯林的認知仍然有限,目前正在台中的清真寺學習禮儀,希望早日理解穆斯林的習俗。”

陳靜瑩堅信遇見阿裡夫是兩人的緣分,她會珍惜這段姻緣。

出席這場婚宴的嘉賓有中國回教協會兼台北清真寺主持趙錫麟、陳靜瑩父母陳文德與陳奎、阿裡夫父母阿末卡立及法茲拉、見證人丹斯裡瑪祖基、拿督慕斯達法及大馬友誼及貿易中心投資處處長莉迪雅。

阿裡夫說,待台灣的婚禮結束後,可能會在馬來西亞再補辦一場婚禮。

陳靜瑩:學習穆斯林禮儀

陳靜瑩說,阿裡夫是世襲的穆斯林,從小在父母指導下學習穆斯林禮儀,唯她是新進穆斯林,對於穆斯林的禮儀仍有不熟悉之處,雖然曾透過網路查詢,但還是通過清真寺向專人學習比較恰當。她堅信這是身為妻子應該為丈夫做的事情。

“目前計劃在台灣工作一段時間,再計劃到大馬求職,同時要面對馬來西亞的社會環境。”

詢及婚後是否遵照伊斯蘭教習俗穿著打扮,陳靜瑩表示阿裡夫的父母非常開明,沒有要求她遵照相關的打扮,一切以自身喜好為主。

至於婚後造人計劃,她笑稱等待“阿拉”的旨意,一切順其自然。

岳父祝福兩人互相學習

陳文德在家長致詞環節中以台語“囝婿”(俗稱女婿)籲請阿裡夫和女兒要互相學習,為女兒的婚姻獻上最大的祝福。

他再三強調非常榮幸碰上這段罕見的跨國聯姻,他希望兩人婚後能夠彼此學習,也祝福陳靜瑩與阿裡夫,希望兩人能夠努力經營夫妻關係,儘管面對異國文化,雙方只要願意溝通,問題將迎刃而解。

他認為,嫁給一個人從不講究對方的宗教信仰,只在乎對方的品德和修養,而品德和修養和宗教絕對沒有關係,甚至與國籍也沒有任何關係。

“雙方家長都非常開明,因為愛屋及烏,我們接納阿裡夫成為我們家庭的一份子。”

雙方父母與親朋好友與陳靜瑩(前排)和阿裡夫合影留念。

趙錫麟:馬台穆斯林聯姻罕見

中國回教協會兼台北清真寺主持趙錫麟受訪時指出,目前大部分跨國聯姻案例屈指可數,以馬來西亞為例,阿裡夫和陳靜瑩是第二對獲見證結成夫妻。

他說,第一對結成夫妻的新人沒有要求正式見證程序,形式隨意,因此甚少人知道大馬和台灣有跨國聯姻新人。

“我處理的穆斯林婚姻,大多來自印尼,因為印尼規定必須要在當地進行見證儀式才算合法,相比之下,大馬比較寬鬆沒有限制。”

他說,凡在台灣清真寺皆可辦理婚禮見證儀式,同時清真寺也提供穆斯林禮儀給新進穆斯林學習。

他認為,若人與人之間能夠多瞭解彼此,就像非穆斯林多理解穆斯林的習俗,相信能夠減少許多文化衝擊的問題。

趙錫麟(左2)邀請穆斯達法(左)與馬祖基(右),見證一對新人的婚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