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在《愛彌兒》中曾經寫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良好的教育不是縱容,但也不等於簡單粗暴打罵。而是應該指出他的錯誤,並有針對性地讓他明白,自己這樣做事要付出代價。「他是個孩子」,本是我們對年幼群體的關愛,而現在卻變成了「他弱他有理」。而「不懂事」更是成了熊孩子傷害他人的擋箭牌,成了「熊家長」最萬能的藉口。

1、「他還是個孩子」於是「天下皆我媽」

之前看過一個案例,現在想起仍心有餘悸。

只是為了好玩,同桌的男孩在女孩站起時,把一支筆垂直的放在了女孩座椅上。

女孩毫無防備地坐下,瞬間,筆尖戳破右側大腿,順力直插會陰部。女孩哭地十分慘烈。

父母將女孩急忙送往醫院,卻被告知開刀取物成功率不高,建議觀察。但半個月後,女孩腹股溝淋巴結發炎。

父母不忍其痛苦,多次轉院求救,才終於取出筆尖。那時,七毫米長的筆尖已在體內被拗成V形。

而另一邊,男孩家長的做法卻著實令人心寒。

他給孩子請假三天,以「還是個孩子」為由,並將一半的責任推給了學校。

冷血的簡直可怕。

「她還是孩子」不再是有用的保護傘,惡意的霸淩也必然受到懲罰,沒人可以例外。

心理學家說,年幼時的無意識破壞,經過長輩溺愛的縱容,就是造成了熊孩子自我意識的扭曲。

若不及時糾正,就會膽大至「天下皆我媽」的程度。

2、「他還是個孩子」於是為他樹立「熊榜樣」

有網友說:真的是不怕沒教養的家長,就怕沒教養的家長教出的孩子,青出於藍勝於藍。

去年在北京某飯店,吃飯時孩子鬧著要上廁所,結果孩子媽媽二話不說就拿起兒童專用碗接小孩的尿,接完之後隨手倒入了盛食物的碗中。

工作人員上前阻止,這個媽媽竟理直氣壯表示:反正碗都要洗的!尿一下又怎麼了。

她不止是嘴上為孩子開脫,甚至「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熊榜樣」。

在熊家長的言傳身教下,熊孩子大搖大擺地拿著「還是個孩子」的免死金牌,在熊孩子的路上越戰越勇,直到成為一個可怕的存在。

3、「世上本沒有熊孩子」

沒有孩子不犯錯,不犯渾。當孩子犯錯時,只要父母教的好,世上本沒有熊孩子。

面對錯誤,我和你一起承擔。

給孩子最好的教養,就是父母以身作則。

在南京地鐵上,孩子因為身體不適吐了,孩子媽媽趕忙給大家道歉。

然後蹲在地上,擦了很久。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當我們面對錯誤,勇於承擔時,孩子自然會成為和我們同樣的人。

做孩子的父母,而非朋友。

因為朋友沒有義務指出孩子的錯誤,但家長卻有。

但這裡並不是指父母每天要嚴肅地唬著臉,讓孩子看不到父母的慈祥和溫暖。

而是指,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給予及時的管教和疏導,防止孩子越跑越偏。

前幾日,微博上一位爸爸的做法被無數網友稱讚:

美國維吉尼亞州一位父親,因自己10歲的兒子在校車上欺負同學,想出了一招十分簡單又健康的教育方式:

他讓孩子連續一周跑1英裡去上學,下雨也不停歇,每天還在Facebook直播打卡。

他兒子對老爸的懲罰方式並沒有異議,每天乖乖自己跑步上學,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之後,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僅好了很多,還不再惹是生非,得到了老師的誇獎。

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在他年幼時,幫他學會分辨是非善惡。

幫助孩子樹立邊界,學會對孩子說「不」

邊界感的樹立,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並非以他為中心。有了邊界感,才能區分我與他人的關係,也才能幫助孩子開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的育兒講座中,曾提到:在孩子3-5歲時,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他還是個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

我們常會以愛之名,捨不得放手,捨不得說不,以至於不僅模糊了自己承受的邊界,還入侵了孩子的邊界。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父母對他的愛無條件,但一定有原則。

當他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後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不懂事,不代表可以沒教養;孩子太小,更不代表孩子不能被管教。

年幼的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而熊孩子和殺人犯之間,也不過一線之隔。

如果孩子從小缺失了管教,被放縱了惡,那麼終有一天,他會被惡果反噬,悔恨終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