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主之官,統攝五臟六腑。

夏季養生之道,在於養心,心安則血暢,血暢則神清氣爽。

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所以,夏季養心是養生保健的一大重點。

夏養心,「吃一豆」,護心臟、更健康!

即:紅豆!

紅豆,自古就被認為是養生佳品。

古代李時珍,把紅豆稱作「心之谷」,強調了紅豆的養心功效。

紅豆不僅顏值高,而且內外兼修。它含有大量的鉀元素、膳食纖維、維生素以及礦物質。

紅豆既能清心火,也能補心血。

其粗纖維物質豐富,臨床上有助降血脂、降血壓、改善心臟活動功能等功效。

同時又富含鐵質,能行氣補血,非常適合養心血。

推薦吃法:紅豆養心湯

將500g紅豆煮爛打成漿,倒入鍋里,加入百合20g、鮮山藥片50g、小棗20枚、蓮子30g、龍眼肉50g,小火煮20分鐘后盛出。

吃時,還可以放入一些蜂蜜和桂花,桂花趁著熱氣有撲鼻的香氣。

夏養心,「喝二茶」,護心臟、更健康!

心臟最怕喝水少,或者口渴猛喝水,尤其是炎熱的夏季!

所以,夏季養心,可以泡上一杯養心茶,每日喝一點,保護心臟的同時,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動手做茶飲——人蔘地節茶

取人蔘、百合、地節,蒲公英,苦蕎,五種搭配在一起,碾碎做成人蔘地節茶,每日泡水代茶飲即可!

人蔘,自古以來擁有「百草之王」的美譽,更被東方醫學界譽為「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人蔘含有的人蔘皂甘,能強心氣、補肺氣。

百合有「蔬菜人蔘」之說,入心經,可養心安神,養陰潤肺,增強抵抗力。

地節,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甘多脂,質柔而潤,其含有多種甙類和氨基酸、鋅、錳等營養物質,具有保護心臟、血管,延緩衰老等作用。

苦蕎具有清熱降火、降壓、改善微循環的功效。蒲公英可清熱去火,改善血液循環,並且性質微寒,可以改善人蔘滋補容易上火的問題。

這五種搭配在一起,可以很好的養護心臟健康,並且不用擔心用人蔘而出現上火的問題,是日常養心不錯的代茶飲!

動手做茶飲——蓮子甘草茶

取蓮子心2克,生甘草3克,以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數次。

《本草綱目》記載蓮子心「清心去熱」。

蓮子心可改善心火內熾所致的煩躁不眠,配生甘草,則增強蓮子心的瀉心火除煩之功。

《本草化義》亦指出:「甘草,生用涼而瀉火。」

兩者合用,可瀉心火,則煩躁可除,睡眠得安。

所以,夏季,用其作為代茶飲,可以預防心火,有助於睡眠,促進心臟健康!

夏養心,「按三穴」,護心臟、更健康!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藏神,主神志。穴位按壓可疏通經絡,養心益神,有助睡眠。

1、內關穴,益心安神

位置:位於手臂的內側中間,在腕關節橫紋上約3橫指寬處。左右各一。

內關穴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

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定止痛之功。

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穴,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穴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

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穴50下。

2、極泉穴,強心保養

位置: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腋窩最深處)

極泉穴,出自《針灸甲乙經》 歸屬:手少陰心經第一穴。

老人必揉之,是強心保養穴,可緩解心梗、心悸、心絞痛,此外,心梗或心絞痛發作時,彈撥極泉穴,也有增加心臟供血的效果。

用中指螺紋面,按於對側極泉穴,用力按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或電麻感向指端放射為佳。

3、靈道穴,疏通心經

位置: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處,左右各一。

當人的心經受邪,會蒙住心之神明,使人心痛、心悸、舌頭根發硬、言語不清、頭暈目眩等,我們便要找到此穴。

進入心靈之通道,以清除心經淤滯之邪,使心經暢通無阻,則會神清氣爽、頭清目明。

用拇指先輕揉靈道穴1分鐘,然後重壓按摩2分鐘,最後輕揉1分鐘。

夏養心,這幾個小動作,經常做,護心更健康

1、靜坐,調理身心

靜坐能減輕生活的壓力,增強身體抵禦疾病的能力,緩解精神緊張,並對呼吸道、頭痛、胃痛、神經系統等疾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1)閉目盤腿而坐,靜坐調息,呼吸自然,要深、細、長、勻,每次靜坐10~20分鐘。

(2)利用椅子,靜坐,雙腿自然與地面接觸,雙手置於雙腿上,閉目,靜坐10~20分鐘。

2、常勾小指,強心健腦、除心煩

中國古代手診學認為,小指與心臟、小腸、子宮、睾丸、腎臟、膀胱等器官都有內在的密切關係。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運動小指可刺激神經系統,強心健腦,防止視神經萎縮。

雙手握拳,伸出小指,用力向掌心屈伸小指60~100次。

3、伸懶腰,養心消疲勞

古人養生十大要訣中很重要的一條:「常伸懶腰乃古訓,消疲養血又養心。」

伸懶腰,集深呼吸、擴胸、展腰、舉臂、綳腿等動作於一身,可通暢血脈、活絡筋骨,有意地伸上幾個懶腰,可以令全身舒爽、精神充裕。

4、上下蹲,護心有奇效

經常上下蹲起,對心臟十分有益,可減輕心臟的負擔。

先做下肢屈伸動作,放鬆腿部及腳踝,以防損傷。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前伸,松腰屈膝慢慢下蹲,上身盡量保持平直,停留10秒鐘左右,兩手收回,叉腰緩慢起身。

同時,配合適當的呼氣吸氣,重複下蹲10~15次,休息片刻,每天可進行1~2遍。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