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面封鎖的加薩地區,用電受限,家家戶戶通常摸黑過夜,入夜後有以軍的槍聲陪伴,早晨被以軍的聲波砲擊聲喚醒,一段時間就會有傷亡發生在邊境,沿海也偶有船隻遭受砲擊,醫院裡躺著的多數是青年人,傷的都是難以再次站起的腿部及腹部。但加薩巴人仍像港邊跳水的孩子們一樣,「雖然危險還是想跳」,也許就是因為不了解外界情勢如何,加薩巴人是發自內心相信Return(回歸)、要回國土的日子近在咫尺。

位於加薩邊境,與以色列及埃及的交界處,畫面左、中、右側分別被以色列與埃及包圍。(攝影:李隆揆)

摸黑過夜是加薩人的日常。(攝影:李隆揆)

加薩走廊處處可見斷壁殘垣的淒涼景象,在瓦礫中豎立的巴勒斯坦國旗,象徵巴人尋求自由獨立的堅毅精神。(攝影:李隆揆)

加薩與以色列邊境有以軍的優勢武力壓迫著,仍壓制不住加薩巴人企圖回歸國土的自由之心。(攝影:李隆揆)

加薩地區的醫院有許多在邊境受傷的青年人。(攝影:李隆揆)

即便身處戰亂,加薩的孩子仍充滿希望與活力。(攝影:李隆揆)

加薩港口的孩子,有著「即使危險也要跳水」的衝動。(攝影:李隆揆)

以軍重兵鎮壓 西岸巴人早放棄掙扎

反觀西岸地區,流血事件不像加薩地區那麼頻繁,在穆斯林重要的節日還有客運能載巴人們到舊城區的清真寺去朝拜,但儘管不擦槍走火,以色列政府的屯墾政策、舊城區隨處可見的以色列國防軍、逐漸退守的國際援助與民族反抗意識等等,像是對巴人的精神凌遲,其中,數不清西岸巴人早已放棄掙扎,唯一的選擇就是靜候真主的救贖。

「三教聖城」中,把持秩序的不是信仰,而是隨處可見的以色列國防軍。(攝影:李隆揆)

在舊城區內的巴勒斯坦人,雖生活在秩序相對穩定的區域,但臉上此起彼落的嚴肅神情,透露出身處「曹營」的無奈感。(攝影:李隆揆)

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人雖然能到舊城區的清真寺朝拜,但來回路途都由以軍限制行動。(攝影:李隆揆)

以色列哭牆是位於舊城區的觀光景點,在這裡可見頭戴猶太小帽的以色列人歌舞昇平的景象,對比巴人的艱困處境,可謂天壤之別。(攝影:李隆揆)

以色列舊城區內的夜景,相較於城外巴薩走廊僅能以燭光照明的限電處境,沿著巷弄走道拉起的燈泡光點,顯得格外刺眼。(攝影:李隆揆)

走過約旦河西岸及加薩地區,同為巴勒斯坦人,卻有截然不同的心境。兩者相較之下,前者被囚禁的是心,後者被限制的只是身體行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