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5日與環保署長李應元有約,工業界將聚焦環評制度、非核與減碳兩大議題,並將當面向李應元提出「兩要」:一要,環評制度回歸法理,避免淪為政治與民粹操弄工具;二要,非核與減碳目標一致,以免台灣被國際社會排擠。


工總5日舉辦的「工業團體負責人與政府首長座談會」,是工總理事長王文淵上任後的第一場首長座談會,也是李應元擔任環保署長以來,首次與工總進行座談會。不過,當天的主席不是王文淵,而是委由副理事長林明儒主持。


由於是首次面對面,且攸關產業的投資與長期發展,工總會員確實有所期待,工總目前已彙集到工業界提出超過50多項的提案,議題涵蓋面相當廣泛。歸納整理後,工業界主訴求有二:


一是,環評制度回歸法理。工總指出,現行環評法及相關子法的執行已嚴重影響工業發展及國家經濟,特別是行政單位經常不是藉由行政程序惡意阻擾,就是蓄意擴大解釋,致使投資者往往動用眾多人力、物力,且耗時5、6年在申請環評的文書作業與無效的環境差異分析。


工總說,如果耗時、耗力最終能獲通過,即使早已錯失商機,至少是通過了;然而,現況經常是最終還是卡關,徒徒然浪費民間資源。工業界因此建議政府,不如明定那些行業在台灣將不再發展,以免浪費人力、物力及時間,否則,環評制度就應回歸法理,環評法也應避免遭政治與民粹操弄。


二是,非核與減碳目標必須要一致。工總指出,2015年台灣CO2排放量是25,050萬公噸,其中發電業佔了近60%。2015年前,台灣電力碳排放係數都呈現下降趨勢,卻在2015這一年逆勢上升,工總相信是與核一廠1號機停擺有密切關係。


也因此,工總指出若不考慮零排放量的核能,台灣要達到先前所設定的目標~在2025年讓排碳量回到2000年水準,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工總指出,風電與太陽光電都是「間歇能源」,是需要有備用火力或天然氣發電隨時補上,也就是說,有多少量的風電與光電,就需要有多少量的備胎發電,可以想像因此增加的排碳量與空污會有多嚴重。工業界因此建議政府,應詳細評估「非核家園」對國家減碳承諾的衝擊,以避免台灣將來被國際社會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