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相納吉對希盟政府指控的「1兆令吉國債」論窮追猛打,諷刺當政的希盟在財政管理上,反不如美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Investors Service)來得妥當,只會發表欠缺根據、危言聳聽的論述,導致外資受驚撤離大馬。

他表示,作為國際知名信用評級公司的穆迪,早已揭穿希盟製造的「1兆令吉國債」假象。因為根據穆迪的數據,在201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政府的直接債務一直維持在50.8%。

「你(希盟)或許能誤導人民,但卻瞞不過專家!你們不過是將國家的財政報告政治化而已。」

納吉今日在其臉書發文指出:「了解這些數據以及它對經濟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國陣)在從政時,一直都對新發現保持透明化處理,並且在彙報財政數據方面,嚴謹跟隨國際制定的標準。」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是美國著名的三大信用評級公司之一,由約翰穆迪於1909年開創,專責對公用事業和工業債券進行信用評級。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專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員,在17個國家設有機構。

根據穆迪公司今日發出的文告,該公司對我國「非金融公共領域機構」的「或有負債風險」(contingent liabilityrisks),評估依然保持不變。

然而,政部部長林冠英於上月24日卻宣布,截至去年12月31日,聯邦政府的債務與負債共高達1兆873億令吉,或相等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0.3%。

對此,納吉回應,即使真如希盟政府所言,上述比率達到80.3%,但相較1980年代中期,所達到的103.4%比率仍來得低,而當時的掌政者,正是如今二度任相的馬哈迪。

「如果當時大馬都沒有因此而破產,那麼憑什麼說,我國如今會因為債務/生產總值比率達到50.8%,又或80.3%就會破產?尤其我國97%的國債,是以令吉作為計算標準。」

他抨擊,在希盟政府發表「1兆令吉國債」論的一個月以來,已造成我國經濟嚴重損失,大量外資拋售並撤離我國股市。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只會對國內的散戶投資者造成傷害,同時損及國家儲備金機構,如公積金局、朝聖基金局和國家信託基金等。」

根據希盟政府的計算,所謂超過1兆令吉的國債,包括了前朝政府公布的6868億令吉聯邦政府債務(佔GDP的50.8%)、1991億令吉政府擔保(佔GDP的14.6%),以及2041億令吉,答應給公私合營項目(PPP)的租賃付款(leasepayment)(佔GDP的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