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只要學習好”,這似乎已成為很多父母的共識。然而,“只知道疼愛孩子,不捨得用孩子”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17歲神童魏永康,在別人還沒有完成高中學習時,他就以優異成績考入中科院。卻不料,他還沒有取得研究生學歷,就被學校勒令勸退,理由竟然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魏永康下雪天還穿著單衣、拖鞋在校園裡穿梭,從來不知道打掃衛生,臭襪子、髒衣服在寢室隨處可見,甚至連和同學正常交流也無法做到,可以說是“學習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而這一切都源於他的母親。

和很多爸媽想法一樣,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成績好,將來才有出息,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都不讓兒子插手。當兒子被退學那一刻,母親來到學校怒氣沖沖地責令兒子:“這麼好的機會,你不爭氣,你不如去死好了!”

詩人於戈曾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讓孩子經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是捨得用孩子的!捨得用孩子,讓孩子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勞,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體驗中收獲成長,培養出適用一生的能力和素養。

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有這樣驚人的結論:幹家務的孩子和不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還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曾國藩說,看一個家庭的興敗只看三個地方,其中一點就是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美國豪門洛克菲勒家族傳了六代,從沒出過一個敗家子,就因為承襲了從小讓孩子記賬和做家務的家規。

捨得用孩子,關乎孩子一生的成才與幸福,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隱形財富。

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曾設計過一份《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值得父母收藏。

9到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令,比如讓孩子扔自己的髒尿片。

2到3歲:讓孩子幫忙扔垃圾,幫忙取東西,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到4歲:可以讓孩子幫忙喂寵物,給花花草草澆水,飯後把髒的餐具送回廚房;學會自己刷牙、使用馬桶等。

4到5歲:學會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前幫忙准備餐具;幫媽媽把疊好的干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裡;自己准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5到6歲: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幫忙擦桌子;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

6到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到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乾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爐台和烤箱;會做飯、使用洗衣機;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修理草坪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希望各位家長別錯過讓孩子獨立的機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