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3歲了,閒時和她做遊戲,發現她輸了就不高興或者哭鼻子,最後總是要玩到自己贏了為止,在與小朋友們比賽玩遊戲時,輸了就發脾氣不玩了,只能贏不能輸。對此我很苦惱,女兒總是輸不起,不知道我該怎麼辦呢?對於這個問題,媽媽先別急,孩子一輸就發脾氣?一個簡單心理小招,讓娃以後不怕挫折。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一位媽媽跟兒子玩推球,他們的遊戲規則是在客廳的中間畫一個圓圈,孩子和媽媽站在圓圈的2米外的地方,把球推進圓圈。

誰推進圓圈的次數多,誰就贏。一開始,小男孩很高興,所有孩子玩耍時都很高興。

但是,當這個小男孩輸掉了3,4次之後,孩子越來越暴躁,最後不僅把球丟掉,還用手擦掉了客廳中間的圓圈,一副氣鼓鼓的樣子,也不願理睬媽媽。

這位媽媽的遭遇,對很多家庭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孩子輸不起,輸掉時就脾氣暴躁。爸媽們如何引導忍受不了自己輸的孩子呢?

▷孩子為什麼會害怕輸?

對孩子來說,他們潛意識中的“輸”等同於“不聰明”、“差勁”,但與此同時,他們卻又不認同自己“不聰明”和“差勁”,這種挫折衝突便容易讓孩子們生氣和憤怒,甚至會因此害怕輸。

為什麼會這樣?心理學家Guy Winch說,失敗會讓人覺得自己渺小。簡言之,挫敗感會讓孩子的自尊受創,他們會覺得自己能力差、不勝任或不夠聰明,影響了他們“繼續”的信心。

當一個孩子經常經歷挫敗,這個孩子便可能會害怕輸。很多時候,孩子們眼中的輸並不是多麼嚴重的事件,只是事件給孩子帶來的不良感受,讓他們覺得受傷。

比如一個小寶寶想自己穿一件衣服,但是他嘗試了很多次後,紐扣總是扣不上,這時大人可能會說:“多大的事情呀?至於讓你發脾氣嗎?”

作為大人的你,如果常常這樣應對孩子的挫敗感,會讓孩子更挫敗,因為這樣的語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更渺小。所以,父母該理解孩子遭遇挫敗後的糟糕情緒。父母對孩子有同理心,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面對挫敗。

▷如何讓孩子不怕輸?

挫敗的不愉快感覺只是不良的感覺,這種負面的情緒來源於孩子的主觀判斷,而不是事實本身。父母可以從這方面著手,建立孩子輕鬆情緒跟失敗事件的關聯。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說,鼓勵孩子嘗試他們懼怕的事物,必須給他們提供快速、積極的回饋,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我家兒子很小時,經常被倒塌的積木玩具哭泣,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表現,但我認為不能讓孩子養成一挫敗就發脾氣的習慣,因為這樣的行為不助於他的成長。

有一次,他從玩具箱裡抱出一盒積木,自己在房間的一角壘房子。因為他當時太小,不懂技巧,也不懂壘整齊,一塊接一塊地往上壘,每次壘了幾塊就倒塌,讓他很生氣。

他覺得積木是在故意惹他生氣。我非常理解,根據讓.皮亞傑的理論,寶寶越小,常常覺得萬物有靈,他們的玩具也是活的。所以,我有意識地改變挫敗事件給他帶來的不良情緒。

“我陪你玩,看誰壘得高。誰輸了誰就要被人在臉上‘畫公仔’。”

“媽媽,什麼叫‘畫公仔’?”

“你平時在畫紙上畫畫是不是?現在畫紙變成了臉……”

還沒說完,兒子哈哈大笑,他覺得很有趣。

我們找來幾支粗粗的彩色筆,也沒忘記翻出了一把鏡子放在旁邊,開始了壘積木比賽。第一次,兒子壘到5塊就塌了,被我用黑色的彩色筆在臉上加了一條鬍子,他“哈哈”大笑起來。

對著鏡子看了看,笑得更厲害,眼淚都蹦出來了。雖然我給他解釋了為什麼他壘的積木容易塌,但因為年齡太小,他總是輸給我。

最後,我臉上只被他畫了一根“鼻毛”,他的臉卻被我畫成了一隻大花貓,雖然他總是輸,但再也沒有因為輸掉而不愉快了。

相反,還越玩越歡。最後,我跟他說:“輸了不可怕,頂多就變成一隻大花貓而已。”自此,兒子遇“輸”再也沒哭了。

疑惑:為什麼父母不能“讓著”孩子?

我經常看到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高興,在跟孩子玩耍時故意輸給孩子。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故意讓著孩子是一種無知的溺愛,一個在家裡備受父母呵護的孩子,當他出外跟其他小朋友玩呢?當孩子長大上學呢?

孩子跟別人是平等的,沒有誰會故意讓著他。溫室裡的花朵經不住風吹雨打,早讓孩子接受“輸”的滋味,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好處。

▷幫助孩子對抗“輸”的有效措施:小成功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像爬樓梯,每一點小進步能累積成大自信。美國心理學者亞當·格蘭特說,小成功能幫孩子找回自信。

當一個孩子壘積木,每一次比上一次美觀一點、穩固一點;當一個孩子學習穿衣服,每一次比上一次順利一點、動作流暢一點;當一個孩子學習自行車騎行,每一次比上一次前進得多一些、平衡感嫺熟一些……

這些小進步和小成功,能給孩子帶來喜悅,他們的自信也會慢慢培養起來了。一個孩子的成長,最糟糕的其實不是輸,而是丟了不怕輸的勇氣。只要不怕輸,孩子便能淡定地在原來的基礎上前進一點點。

讓“輸”變得有趣,孩子就不會害怕“輸”;讓“輸”來得深刻,孩子便會感謝“輸”。培養孩子不怕輸的智慧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