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發展來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指向分離的,孩子只有經歷依戀父母——質疑父母——挑戰父母——脫離父母束縛的過程,才能獨立於父母,成為獨立的個體。所以,父母從神壇上走下來,平等與孩子相處無疑將親子關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初一女孩吐槽媽媽網路爆紅,比打罵更傷孩子的是這一點!

最近在看一檔新的綜藝節目,叫《少年說》。節目形式是在中小學裡的樓上,設立一個「勇氣台」,孩子們可以上去說出自己的心裡話,無論是吐槽、感恩還是其他話題都可以。

剛看第一期節目,就被一對母女的對話深深的吸引了。主角是一個讀初一的小姑娘,上臺之前就一直在等待區緊張得不行。

導演組的人問她:你今天想說的這個內容,之前跟媽媽說過嗎?她答:「沒有」然後自己在那裡嘀咕:「我媽站在下麵,我不就緊張了」

一邊緊張的轉著圈,一邊嘴裡繼續碎碎念著……「我媽我媽我媽,等會兒在台下會懟我,越想越不淡定,我的天……」

導演組的人繼續問她:」你覺得你今天說完之後,媽媽會有改變嗎?「孩子沒有說話,而是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短暫沉默後,問了導演組一句:「可以上去了嗎?」得知馬上可以上去之後,給自己做了一個加油的手勢。蹦蹦跳跳上樓,第一句話是對著主持人說了一聲姐姐好,然後開始了自己的吐槽。

大家好,我是來自1714班的袁璟頤,今天我要來吐槽的是我的媽媽,很多人都在網上聽過這樣的一句話,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會給我這麼大的壓力?因為我媽媽在對比我考試對象的時候,對比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是我那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乃至全聯盟第一的,學霸女閨蜜。

我媽媽老是說,哎呀,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的呢?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聽到孩子的吐槽,璟頤媽媽站在下面,給出了自己的回復:「璟頤,我覺得你很棒其實,但是,我認為,我是屬於比較客觀的,第一個,我在說你,跟別人家孩子比的時候,肯定不是說一定只跟吳笛比,對不對?」

「第二個,我覺得你,沒有領悟到重點,你要跟人家比,要培養自己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方法和習慣,永遠伴隨你終身,知道嗎?」

「我覺得做事情,要做到事半而功倍,而千萬不要做,事倍而功半的事情」

「這就是你在學習中,要掌握的東西,跟成績好壞沒有關係的」

聽到媽媽說,「跟成績好壞沒關係」這句話,璟頤不太淡定,反問媽媽:,「那你為什麼每次考完試,都要跟我說哇,你們班吳笛,數學好厲害,英語好厲害,各種都好厲害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

我知道別人很厲害,可是為什麼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從來都沒有看到過呢?」

孩子說出這些的時候,已經委屈得哭了出來,媽媽介面道:,「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的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裡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璟頤委屈的大吼道:「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但是你們從來沒有改過,每次考試成績一出來,都是先說我的差的」

孩子一邊說,一邊哭得更厲害了,這時候媽媽轉移了話題,問璟頤:

「媽媽承諾你的事情,媽媽都做到了嗎?再反思一下,,你承諾我的,你都做到了嗎?」,孩子被媽媽問的,似乎有點懵,愣在那裡沒有接話

媽媽繼續:「我提的要求都是你能夠達到的,如果在你能夠達到的時候,你達不到,那你說呢?」

璟頤似乎想努力的,把話題拉回到自己想表達的地方,所以明確的請求媽媽:「那你以後可以可以不要再說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好這樣的事情了?」

媽媽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

小璟頤聽到媽媽這樣說,似乎是認為這場對話,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轉身要跑下樓

轉身的瞬間媽媽說:「我看到你的閃光點了,,同時你真的要去改,要去實踐,有些東西你是一定要去改,才能夠有效果的……」

這一次,小璟頤直接跑下了台,抱住自己女閨蜜,一直哭個不停

原本是希望媽媽有所改進,最後卻真的如上臺之前的預想,被站在台下的媽媽」懟」,不僅訴求完全沒有達成道理還全都在媽媽那邊,璟頤的委屈可想而知,之所以會被這段對話吸引

主要也是因為它太具有代表性了,從整個對話來看,孩子和媽媽說的都是對的,兩個人都在開誠布公的,說自己內心的想法,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孩子委屈大哭,媽媽表情無奈,堪稱教科書般的溝通失敗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溝通的失敗,從媽媽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已經註定的了,在聽到孩子的吐槽後媽媽的回答中充滿了「但是」「我認為」「你應該」「你要去」「你得去」之類的語言

而這些,其實全部都是,跟孩子溝通過程中,需要謹慎使用的詞彙,這些詞彙通常都會,非常戲劇性的影響孩子對我們的回應,影響整個溝通的效果

我們不妨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孩子,當聽到」我認為你表現不錯,但是……「」我聽到你的話了,但是……「」你努力了,但是……「孩子們是很聰明的。

他們能夠明白」但是「後面意味著:」你還不夠好,你有地方要改!「「但是」就像是一個橡皮擦,把父母之前說的表揚和肯定

輕而易舉的抹去了,此時孩子不會感受到,被肯定的快樂,而會把重點,放在對但是後面詞語的,理解和判斷上,並本能的開始戒備和抵觸

所以我們可以在節目中看到,璟頤聽到媽媽說「我看到你的閃光點了」,這句話的時候,實際上是停住了,準備繼續聽媽媽說話而媽媽繼續說「同時你真的要去改,要去實踐,有些東西你是一定要去改」

這些話的時候,她就再也忍不住要逃避,哭著跑下臺找閨蜜求安慰「你應該」「你得要」這些詞彙相比於「但是」這個詞,殺傷力還要更多一些

當父母對孩子說這些詞彙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在說「我知道什麼才是對你最好的」「我都是為了你好」「我不需要跟你確認你的想法和感覺,你就直接按照我說的做就好了」

這種句式也意味著,父母對孩子「應該」的樣子有了自己固定的、先入為主的想法,當孩子試圖溝通,試圖表達自己的時候,往往就容易被忽視和得到否定

記得作家王蒙就寫過一段文字:「一個母親從寒冷的北方出差回來,就會張羅著給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個父親騎自行車回家,騎得滿頭大汗就會急著給孩子脫衣服;

父母餓了就勸孩子多吃一點,父母撐得難受就痛斥孩子太貪吃;父母寂寞了,就責備孩子太老實不活潑;父母想午睡了,就覺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心生討厭……」

這段文字寫的略顯誇張,但是」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這種情況,在我們生活中,其實也非常常見孩子也有表達的需要,有被看見和被接納的需要

當父母一味的強調,你應該、你必須、你得要的時候,父母是想要孩子聽從和配合的,卻會使孩子想要逃離、想要鬥爭,或者卡在那裡不知所措,最終導致溝通的失敗,想要讓孩子尊重父母,並且願意採納父母的建議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對溝通方式,進行一些合理的改進,來爭取孩子跟我們合作

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父母一定要考慮的,是我們的初衷或者目標是什麼

孩子們說話,有時候會衝動、傷人、不合邏輯,但我們作為父母,如果被孩子帶著話頭,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跟孩子們爭論」誰對誰錯「」憑什麼「

」為什麼不「這些事情上,過度的去分析、判斷、指責、批評孩子,就很容易讓溝通陷入僵局,就比如璟頤和媽媽的溝通,媽媽是希望璟頤有更好的習慣,能夠有更大的進步,這是最終的目標

把璟頤跟別的孩子比,只是督促孩子進步的手段,而不是就是想用別人,來打壓自己的孩子,理順了這條線,那麼媽媽完全可以答應孩子,不把她跟同伴進行比較這件事情

可以選擇在平時多跟孩子討論,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用其他方式督促孩子進步

溝通的第二件事,是要看到孩子們行為,背後真正的需求,滿足孩子真正的需要

從事20年幼教工作的鄭婉瑜女士,曾經說過一個例子,他們幼稚園有個孩子喜歡星星,每天穿好多帶星星圖案的衣服來上學

中午午睡時候,老師會幫孩子們把衣服脫下來,但這個孩子寧可熱著、不睡午覺,也硬是固執的不肯脫衣服,其他老師怎麼講道理都沒用

鄭婉瑜過去跟孩子說「你很喜歡星星哦?那星星累了怎麼辦?」孩子不解「星星也會累?」鄭婉瑜就告訴她「你跟星星睡過覺嗎?」

孩子說「沒有耶」,並且顯得很興奮,鄭婉瑜告訴她,「我也沒有,不過你比較幸運,你把星星衣服,放在你旁邊,就可以跟星星一起睡覺了」,孩子真的就迫不及待的

把星星衣服脫掉,然後著急的,想抱著衣服睡覺,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溝通,未必要就事論事,孩子不想跟別的孩子比,是有一種自己的努力,想要被父母認可被看到被肯定的需求;

沉迷網游的孩子可能是因為,生活中挫敗感強,父母陪伴少有社交、安全感上的需求;愛說大話的孩子,可能是有求得更多關注的需求父母滿足了孩子的根本需求;才能標本兼治

溝通還需要的是,充分的信任感和尊重感,足夠的耐心、信任和尊重

是孩子打開心扉的重要條件,越是愛孩子,就越要注重跟孩子的對話,去花時間和耐心,真正的去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給孩子解釋和表達的機會,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列》,那本書中寫過:「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也不必了。

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意識不到傾聽她、瞭解她,跟她溝通的重要性,等孩子長大之後再想補救,往往就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彼此表達的時間

只有父母首先意識到了,並且開始積極的行動起來,孩子的童年才會多些快樂,少些遺憾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