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孩子每年長高多少算正常情況?影響孩子身高和體重有哪些因素?不妨和慧姐一起看看下面的權威數據。

兒童發育身高體重標准表

▼▼▼

想知道孩子未來身高能長多少嗎?能不能科學預測一下呢?

影響身高的因素很多,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誤差,大家娛樂為主,等時間來揭曉謎底吧,哈哈。

★最靠譜的方法:骨齡檢測法

這是目前所有方法中,最靠譜、最精確的預測方法。通過拍攝左手手部和腕部的X光照來測定骨齡,進而推算出寶寶剩餘的長高空間。

除了預測身高,這一方法還能反映出寶寶的生長發育水平和骨骼成熟狀況,及時發現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果媽媽們感覺寶寶的身高增長有問題,可以到正規兒童醫院的兒童保健科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做檢查。

★“2歲身高乘2”預測法

超級簡單的方法,用男寶寶2歲時的身高乘以2,得到的就是他成年後身高的一個粗略估算。因為女寶寶長得比較快,可以用18個月時的身高乘以2,來估計她的成年身高。

這個方法有2個缺點:首先你得知道寶寶2歲時的身高吧,要是寶寶還不到2歲,那就無從談起了;其次,這一方法更多地是源於統計和經驗,並沒有科學研究能支持這一方法的精確性,但娛樂一下也無妨嘛,嘿嘿。

★父母平均身高預測法

影響身高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基因,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父母的身高,來估算寶寶的身高。

男性身高=3歲時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37.69(釐米);

女性身高=3歲時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25.63(釐米),人體標准身高預測公式(遺傳法則)

男性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08÷2(釐米)

女性身高=(父親身高×0.923+母親身高)÷2(釐米)

以上公式大體上符合“高加高生高,高加矮生高,矮加矮生矮”的遺傳學原則。

1、說說身高的秘密

一個人的身高70%是遺傳的。而且媽媽的身高起決定性作用。要想孩子長得好,只要盡力控制好那30%。

父母對身高的遺傳我們稱為耙身高,也就是理論上肯定能長到的身高。可也有些時候孩子長不到耙身高,但孩子的身高通常是在正常范圍內的,只是沒有長到你心目中的個子。如果真的要一代比一代高,那人類存活到現在不知該有多高?

2、把握黃金30%生長機會

黃金30%是我們作為家長可以控制的。主要通過睡眠,吃飯,運動把握。

保持好睡眠

睡眠的充足對於孩子的發育至關重要,即便到了課業繁重的青春期給孩子一個睡眠的好環境。

同時,在嬰幼兒期就要培養孩子一個好的睡眠習慣。我們發現,孩子心思越單純的,那30%發揮的越好。該睡就睡了,不哭不鬧。

不挑食、不進補

很多人都想給孩子吃點好的,這觀念得改改了,往往好心辦壞事。那要怎麼吃呢?首先講究吃的雜糧蔬菜,雞鴨魚肉,五穀雜糧,來者不拒。不挑食的孩子總是長的好。

所以在小的時候就培養孩子來者不拒的吃飯習慣很重要,你不喜歡吃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很多挑食的孩子都是被大人貼標簽貼出來的。這裡有個現象,老人幫帶的孩子,往往都挑食。

3、做做有氧運動

各種數據表明,經常運動的孩子比不運動的孩子長的好。建議給孩子選擇有氧運動,跑步、游泳、走路、散步什麼的,打打球也相當不錯。千萬不要去健身房蹲槓鈴,舉槓鈴。一個是危險,第二個是小孩子玩了這些真的長不高了。

4、什麼是骨齡?

骨齡是需要到醫院通過x光拍出來的,每塊骨頭與骨頭的連接處的縫隙可以判斷年齡。年紀越小,縫隙越大。沒事不要亂拍骨齡片,嬰幼兒根本沒必要拍骨齡。

5、說說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是孩子生長發育的催化劑,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一般來講,女孩子只有一次發育期,就是發育生理體征出現到月經初潮之後兩年。等到女孩子的例假趨於穩定規律了,長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男孩子則幸運很多,有兩次發育。第一次生理特徵出來的時候,第二次是高中或者大學。

生長激素是很奇妙的東西,少或多都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所以,你不能因為一次檢查不合格就人為的干預。很多時候,別的孩子在竄個子,你家的沒長。別急,骨齡還小,你只需要調整生活習慣,睡眠,吃飯,運動。過半年,骨齡和生長激素再測一次,對比下數據再做決定。

別折騰孩子了,吃好睡好精神好比什麼生長激素都強。

6、說說性激素

可以說,性激素是生長激素的敵人,也是長高的敵人。一但性激素開始分泌,大腦就會給生長激素一個信號,你可以分泌的少一點了,或者不分泌了。而性激素一旦分泌是抑制不住的。

越單純的孩子越容易長高。現在女孩子發育太早,一個跟吃的太好有關,另一個跟電視看太多有關。言情劇、小說雜志真的害人不淺,當孩子懂得男女有別,對異性有好感,性激素就開始分泌。越單純的孩子對長高越好。

不要與大人同睡。跟父母同睡包括跟爺爺奶奶同睡的孩子年齡小,但是骨齡不小,生理特徵出來得早。所以早分床或者分房睡,對孩子有好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