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了國後慢慢會發現,在國外的生活比在中國大陸輕鬆許多。即便如此,海外華人還是覺得比一些外國人活的累,究其原因是什麼呢?本文以日本家庭作為對比,自然就得出答案。「教育是最好的國防。」小小的日本用教育支撐起了自己的國家,把教育的力量深植在每一個家庭中。

《深夜食堂》、《東京女子圖鑑》、《一公升的眼淚》......都向我們真實展現了日本人家庭生活、學習交際的點點滴滴。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家庭的氛圍!

日本家庭給人一種感覺,就是靜謐、和諧,彼此尊重對方。父母和孩子,幾乎很少紅臉,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需要互相説明的時候,幾乎大家都是本能性地伸出手,沒有一絲造作猶豫。

為何日本家庭是如此獨特的存在?

一、日本:相互依存關係

在日本,撫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跟上一輩老人無關。很多女白領在結婚後,要麼推遲生孩子,要麼生了孩子立即辭職。我們在日劇中也看到,日本家庭很多都是全職主婦操持家務,就是這麼產生的。

日本父母當然也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但是他們通常不會刻意地逼迫孩子變得優秀。 換句話說,日本的教育,不是競爭教育,幼稚園、中小學都沒有什麼排行榜、榮譽榜之說。像東京、名古屋這樣的豪華都市,除了一些明星、達官貴族的孩子,大部分日本孩子都是在就近的公立學校就讀,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到離家很遠的各種貴族學校去讀書。

日本每年會有全國統考,但是你會發現,統考期間,日本街頭不會出現員警維持秩序的情況,因為很少有父母親在校門外陪考,孩子都是自己安排考試行程。大學畢業後找工作,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靠拼爹拼關係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因為在日本國內,無論是企業招聘還是公務員選拔,一旦出現拉關係走後門,那會成為全國性的醜聞,沒有誰有這個膽子。

日本也有許多剩男剩女,孩子們的婚姻問題也是令許多父母親操心的問題。 但是,日本會有年輕人自己搞的相親會,或者找婚姻介紹所,不會有所謂的相親廣場和相親公園。在日本,孩子結婚是不需要父母親準備房子的。東京都大學生生活協會做過這樣一個調查,20-30幾歲年輕人結婚,租房子結婚的比例高達85%,還有10%是在單位宿舍裡居住或者與父母同居,只有5%的人是買房結婚。

從這一個調查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日本租房子結婚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說,孩子結婚時,婚房不是雙方父母親必須考慮的一大問題。孩子有多少收入,就租什麼檔次的房子,量力而行。所以,日本的房地產市場火不起來,丈母娘是一個很大的「罪過」。

當然,日本的稅金制度,也限制了父母給孩子買房。因為,根據日本的稅金制度,父母親買一套房子送給孩子居住,是屬於「贈與」行為,這一種行為跟遺產繼承一樣,需要支付高額的稅金,叫「贈與稅」。

二、日本家庭的兩個「清清楚楚」

第一個清清楚楚是錢,第二個清清楚楚是時間。

父母和孩子的錢彼此獨立,孩子想用父母的錢,只能寫字據來借。日本法律明文規定, 孩子教育方面的一切支出,全部免稅。等孩子年滿十八歲後,與孩子之間產生的大額金錢關係,需要向稅務局解釋清楚。

而時間方面的清清楚楚,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時刻表,孩子不應該佔用他們太長時間。 在日本的幼稚園或者中小學門口,很少看到爺爺奶奶接孩子的。顯而易見,日本老人是不承擔養育第三代的責任。他們可以去養花、外出旅遊、拿相機拍照,參加各種老年人登山或者體育活動,子女不能拿第三代來「綁架」老人的生活。

日本人家庭的這種清清楚楚,看起來家人之間客客氣氣,如同鄰居一般表面親近心理生疏。但是,這一種生疏真的讓日本人父母與孩子的感情變得冷漠了嗎?也未必!

總體來說,日本孩子真正長大成人之前,父母啥都要管,很多媽媽都是辭職當家庭主婦,專門操持家務和撫養孩子。但是孩子成人之後,父母親會對孩子放手,讓孩子一個人出去奮鬥。 如果成年男子還在與父母一起生活的話,會成為大家戳脊樑骨的對象。

成年孩子如果在外地工作,一年有兩次機會回家看父母,新年和8月中旬的盂蘭盆節,盂蘭盆節類似於清明節,也有一個星期的假期,可以回老家祭祖,與親人團圓。

日本一年還有四個孝敬父母的節日。一個是母親節,一個是父親節,還有7月份的中元時節,12月的歲末時節,逢到這些節日,孩子們都會送禮物孝敬父母。而父母親也常常會寄一些孩子喜歡吃的家鄉特產給遠在外地的子女。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會看到,日本也有一些老人願意成為流浪漢,而不會去找自己的子女蹭飯。而一些子女明明知道父親流浪在外,也不會把父親找回來,閉著眼睛任憑父親的「自由」,雖然這樣的流浪漢人數不多,但是也是日本社會的一種不可思議的怪像。

總結

每一個國家的家庭關係,都有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環境的影響因素在裡面,能夠傳承下來,必有其合理性。

只是在年輕人群體中,多數日本青年持這樣一個觀點: 年輕人不能總躲在父母的大樹底下,靠轉嫁自己的生活壓力來獲取幸福,必須自己去奮鬥,自己去努力,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一個人的一生,不能依靠索取獲得所有,必須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才能擁有一切。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