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只是個孩子?

某次乘坐高鐵。路途遠,行至一半昏昏欲睡時,忽然安靜的車廂裡響起了《最炫民族風》。音樂聲一起,幾乎所有的人都被驚動了,睡覺的人更是紛紛被震醒。

抬頭看去,一位坐在前排的母親正舉著一個手機,臉上帶著喜滋滋的笑容,她五六歲的兒子正在車廂當中擺腰扭胯,隨著音樂跳得不亦樂乎。

那位母親渾然不覺四周異樣的目光,兀自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兒子,加油鼓氣:“寶寶好棒!跳得真好!再來一個!”

有乘客實在忍受不了,重重咳嗽一聲。

母親頓時不樂意了,站起身來眉頭一挑:“咳什麼呀咳什麼呀?一看你就沒帶過孩子!體諒一下怎麼了?孩子還小呢!在車上這麼小的地兒都活動不開,憋壞了什麼辦?跳個舞都不讓啊?”

車上乘客皆無言,母親大大咧咧地坐下,繼續放歌。那孩子跳到興起,竟從車頭一直跑到車尾,再跑回來,踩得咚咚亂響。

我眼看著鄰座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閉著眼睛撫著心口,臉色都有些白了。

最後總算有乘客實在忍受不了,叫來乘務員關掉了音樂。母親悻悻,大聲說了一句:“真沒有愛心!”方才坐下。

我坐在車廂一角,忽然想起曾在地鐵上遇到的一對父女。

北京的地鐵擁擠不堪,那天也是如此。坐到國貿,那對父女上車了。小女孩一上車便沖著父親叫:“爸爸!我要坐!我累!”

滿滿當當的車廂裡,自然不會有空位的。當下便有年輕的學生站起來要讓座,那父親卻擺擺手制止了。

他先是沖學生露出一個感激的笑意,隨後低下頭,溫和但認真地對女兒說:“這裡是公共場所,不是我們家的,更不是你一個人的。我們上來得晚,要守秩序,沒有座位是很正常的。對不對?”

那小女孩想了一會兒,點了點頭,還是有些委屈:“可是,我累。”

父親想了想,放下手裡的東西,把女兒抱了起來。

雖然爸爸今天工作很累,可是爸爸願意抱著你,這個位置不是大家的,只是你的。

小女孩笑了起來。

不是每個人都是孩子的爸媽

某日與友人在一家西餐廳裡吃飯,這裡氣氛很好,客人們輕聲細語,食物的香氣與溫暖的陽光都讓人心情愉悅。

一個女孩尖厲的哭喊聲打破了這一切。我們轉過頭去看,那是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穿著粉色的芭比娃娃裙,別著可愛的發卡。此刻她正坐在座位上扭來扭去地失控大哭,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哭喊聲持續到一分鐘時,周圍的賓客已紛紛皺起眉頭,我再次抬頭看去,女孩的母親正在低聲安撫她,似乎沒有什麼作用,女孩拿起一隻叉子扔出去,變本加厲地哭喊。

朋友嘆息,我無奈地苦笑,想著今天的美好午餐算是泡湯了。

下一秒那位母親停止了安撫,她站起身來,牽著仍在尖叫的女兒,快步走出了正廳,拐進了一旁的衛生間。

一切安靜下來,我們長出了一口氣。

我們的位置離衛生間並不遠,隔音條件一般,隱約能聽到那邊門後傳出來的聲音。

……媽媽很失望,你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影響到大家,這很不禮貌。

女孩卻似乎愈加歇斯底裡。

“好,如果繼續這樣,媽媽只能陪你在這裡,雖然很冷,很不舒服,沒有椅子,但是媽媽願意等你冷靜下來,什麼時候不哭了,我們才能回到餐廳裡去,吃你喜歡的炸雞。”

女孩頓了頓,又開始大聲抽噎、頓足。

母親不說話了,只餘下女孩斷斷續續的哭聲。

我起身去衛生間,推門進去時,看到那對母女站在鏡子前,女孩的眼睛哭得紅紅的,母親表情平靜,拿著一張沾濕了的衛生紙在為女兒擦掉眼淚。

我有些不忍心,開口勸道:“不必這麼嚴厲,畢竟還是個孩子。”

母親搖搖頭:“她雖然是個孩子,但不是每個人都是她的爸媽。別人沒有義務做出犧牲,來縱容她,理解她。”

我打著圓場:“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願意理解的。”

“那麼長大以後呢?也把每一次任性發脾氣都寄托在‘我還是個孩子’的基礎上嗎?”

母親很平靜地笑:“謝謝您,但是我真的很害怕我的女兒將來會被越來越多討厭她的人趕到衛生間裡來,與其有那樣的將來,不如今天我先帶她走進來。”

我無言以對。

那一餐我們吃了將近一個半小時,快要結賬時,那位母親才帶著女兒走出衛生間。女兒臉上的淚痕已經被洗得乾乾淨淨,不再哭鬧。

母女坐回位置,又請服務員去加熱了菜品,細心地將雞肉切好放入女兒的盤子裡,女兒安靜地吃著,偶爾小聲地請母親幫她拿番茄醬,乖巧可愛。

不做一個不勞而獲的人

一個在海鮮餐廳發生的故事更有趣些。

有一個小孩搖搖晃晃地跑到一對小情侶的桌子前,伸手就去抓盤子裡的龍蝦。女生嚇了一跳,男生及時按住了小孩的手。

小孩的家人就坐在不遠處,他們看到了這一切,沒有制止,還哈哈地笑了起來。

女生有些生氣,男生卻笑了笑,拿起龍蝦問那個小孩:“你想吃這個?”

小孩點點頭。

“你想像他一樣嗎?”男生指了指窗外。

那裡有一個年輕的乞丐,吊兒郎當地靠坐在牆邊,衣衫襤褸,面目骯髒。

小孩嚇了一跳,搖了搖頭。

“記住,只要跟別人伸手,不管要沒要到,要到多少,就都會變成他了。”男生說。

小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男生說:“想吃這個龍蝦,可以,你要拿東西來換。”

小孩又點點頭。

男生問餐廳服務員借了筆和紙,在上面寫了一行字:“我永遠不會做一個不勞而獲的人。”

他溫和地摸摸小孩的頭:“你會抄寫了吧?如果把這行字抄三遍,讀三遍,記住它,我就把龍蝦送給你。”

小孩果然老老實實地抄寫了三遍,讀了三遍。

男生把龍蝦拿起來,鄭重地送給了小孩。

你付出了勞動,學會了新的字,這很棒。現在,龍蝦是你的了。

小孩高興地接過了那隻昂貴的龍蝦。他愉快地捧著它走回桌子,衣袋裡還揣著那張抄寫了三遍的紙條,一翹一翹地飛揚起來。

“我永遠不會做一個不勞而獲的人。”

這個社會不缺善意寬容

缺的是對規則的敬畏

“他還小。”

“他還不懂事呢。”

“你一個大人好意思跟小孩子計較嗎?”

“一看你就沒有過孩子,有了孩子你就能理解了……”

以這些借口在公共場合干擾到他人的做法,其實都忽略了一點。

孩子當然是小的,不懂事的,不應該計較的,可以理解的。

但負責教育孩子的父母卻是大人,是成熟的,要遵守規則的,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

你只是把孩子的不懂事,當成了無能的擋箭牌而已。

也許會有人說,這是不合情理的,難道不應該讓孩子們隨意生長嗎?為什麼要壓抑他們的天性呢?

可是“教養”本來就是一件壓抑天性、限制自由的事情啊。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點是,我們可以剋制沖動的本能。

因為克制了所有的狂暴與貪婪,我們的社會才不會混亂無序。

我們才得以高高興興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不必擔心被搶劫財物;坐在安穩的咖啡廳裡輕松聊天,不必擔心被飛過來的一顆流彈奪走生命;在溫暖的大床上安然熟睡直到天亮,不必擔心第二天自己的家被夷為平地。

我們彬彬有禮,我們彼此尊重,我們循規蹈矩,這才配作為人類而生存。

否則,人與動物又有什麼區別?

公共空間的規則是人類群居屬性的必然要求。在這個社會裡,大多數人並不缺少善意和寬容,缺少的恰恰是對於公共規則的敬畏與遵循。

只有擁有了規則,才能活得更加平等自如。

你不說,孩子永遠不會知道

我有一位朋友,我從沒看過她每天端著飯碗跟著孩子跑,試圖讓孩子多吃一口飯。他們家一日三餐按時開飯,每個人都一視同仁,過時不候,廚房裡不會有任何剩飯菜。

起初孩子不適應,不喜歡吃了就不吃,等到餓得哭鬧時,她也絕不喂一口,直到下一次開飯才端上飯菜。如此反復幾次,孩子再也沒在吃飯時鬧過脾氣。時間到了就規規矩矩端好飯碗,不用任何人夾菜倒水,乖乖地吃得一粒米都不剩,身體格外健康。

有次坐電梯,孩子按了B1,她問:“你要去B1嗎?”孩子搖頭,說只是好玩。她說那你要自己下去,因為我們沒有人要去B1。

孩子說不敢一個人下去,她說,“那好,這次我可以陪你下去,但這是最後一次,如果下次再隨意亂按,你就必須要到按的那一層,這是對自己的舉動負責任。”

這種“好玩”浪費了電梯電力,也浪費大家時間,是很羞恥的事情。孩子乖乖點頭說好,從此再也沒有隨便亂按過電梯。

有許多家長曾經在國內看到一些相關報道,認為國外的教育體制更加自由寬松,認為那裡才是“孩子的天堂”,事實上這是極大的理解誤區。

國外的確比較重視天性解放,但他們認為的“天性”是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課堂上可以無限釋放,然而對於品德、方法、制度卻是近乎苛刻地監管。

國外的許多父母最怕的是自己與子女給旁人“帶來麻煩”,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羞恥與負擔。

你相信嗎?當你與非嬰兒期的孩子平等相待,像大人一樣冷靜對話,闡述道理,他是聽得清楚的,也是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的。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步理解得更加深刻。

然而你不說,他便永遠沒有機會了解。

甚至一輩子都不會有人跟他說。

“長大了就懂事”

只是一句縹緲的祝願

曾經有一名年輕的死刑犯在臨死前見到自己的母親放聲痛哭。

他聲音嘶啞地喊著:“媽!我真的是恨他才殺了他的!他太壞了!為什麼我也要去死呢?這不公平!”

母親老淚縱橫:“殺了人就要償命啊!你殺他之前,沒想過嗎?”

兒子拚命搖頭:“我不知道啊,腦子一熱就去拿刀了……沒有人告訴我後果會這麼嚴重!”

母親難堪又痛苦:“兒啊!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還要人教?我以為你會知道!”

你的孩子,你不教育,滿天神佛都沒有義務去做心靈導師。

“長大了就懂事了”只是一句縹緲的祝願而已,可不是一個數學公式,百分百應驗。

當然,也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的孩子錯誤行為,值得理解和寬容。

但更加聰明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

某次乘機去歐洲,氣流顛簸,一個小男孩忽然大哭不止。他的父親始終在安慰他,半個小時後氣流平穩,小男孩停止了哭泣。

待到下機時,每一個走到門口的乘客,都有些驚訝地看著這對早早站在門口的父子。小男孩規規矩矩站在一旁,父親遞上一張手寫的字條。

今天因為我的孩子暈機和恐懼,長時間發出不雅的聲音,給您帶來了困擾。向您致以深深歉意!

輪到我時,我雙手接過那張字條,然後低頭看了一眼那個小男孩。

他努力地挺直身體,像個小紳士一樣,沖我露出一個笑容。

“姐姐,對不起。”

那是我見過最令人舒心的可愛笑容。彷彿走出機艙時瞬間灑下的第一道明媚陽光,又像是一顆清涼微甜的薄荷糖,很難忘。

想起兩句老話。小時候老人常說給我聽的,始終牢牢記著。

“慣吃慣喝絕不能慣毛病。”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無論是稚子還是成人都想要“做自己”。

然而真正的“做自己”不是慣出一身肆無忌憚的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的臭毛病,而是在遵守規矩、有禮有節、絕不干擾他人的基礎上,再談“個性”和“自我”。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絕對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以約束為前提。

這個道理,孩子可以不懂,你卻已經不再是孩子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