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你問一個媽媽,孩子在什麼時候最省心?她肯定會說在月子裡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寶寶吃了睡,睡了吃,根本無需過多操心。可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我們的耐心也越來越有限,常常陷入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卻有懊悔無比的怪圈。那麼,媽媽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發生什麼?看完不許哭!

我們常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為了孩子的學習,家長們真是操碎了心;孩子已經開學了,家裡又要雞飛狗跳、大吼大叫起來。

但是如果你知道孩子被吼後心裡在想什麼,那你在下次爆發前一定能控制住自己,因為 雖然一句吼能讓孩子馬上安靜下來,但是給孩子所帶來的傷害,簡直超乎想像。

好朋友丸子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她給我說自從孩子上一年級以來,感覺自己的脾氣差了很多:孩子早上賴床,催了兩次還不起來,就開吼;孩子做作業慢了、老出錯了、考試成績差了,都忍不住吼。

因為一年級前沒有什麼學習壓力,所以不管孩子慢一點、懶一點也都沒太在意,但一年級後壓力大啊,不催不行。

可是每次一吼,看著孩子那怔怔的、可憐的樣子就心疼,而吼多了,孩子就低著頭哭也不說話,而且丸子發現孩子和自己關係漸漸疏遠了,有什麼事也不給自己說了,以前那個貼心的小棉襖不見了,丸子心裡很慌。

一次丸子問孩子,「寶貝,是不是媽媽每次凶你的時候你都很難受?」孩子遲疑了一下重重地點頭,「可媽媽也是希望你能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呢!」

孩子卻堵著小嘴說:「媽媽我也知道要好好學習,但是我學的慢的時候你能不能不凶我,還有我做錯題的時候我也難受,你一凶我我就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還有那次你做作業你凶我開小差,我只是在想快到你生日了,我給你做個什麼生日禮物比較好……你一凶我,我就覺得是我做錯了什麼,就覺得你不愛我了!」

聽著孩子一口氣說了那麼多,丸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她還是個孩子啊,學習什麼的哪能一切順利呢?那能沒有什麼問題呢?

孩子的成長肯定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急躁的自己卻用「吼」深深傷害了孩子,而且孩子不笨、不懶、不調皮,只是有時有自己這樣那樣的想法而已,為什麼要用「吼」來解決呢?

吼孩子,雖然就是一兩句話的事,但是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犯了大錯,會讓孩子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還會傷害和諧的親子關係。而更嚴重的問題不是表面上的那些,而是在以後,潛伏在孩子內心裡。

做兒童心理諮詢的閨蜜給我說:

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創傷基本上都來自於童年,而更多的是來自於父母,來自於不和諧的親子關係。

她以前講過一個很特別的事例:

一對父母帶著兒子過來,他們很著急、很無措,一個勁地說不知道哪裡出問題了,而且是很大的問題。之前覺得孩子太內向,在家也基本不和他們主動說話,就算你凶他吼他,他也只是低著頭沉默。

和他出門遇到熟人了,讓他打個招呼都不行,反正就是不說話。

以前覺得孩子是內向、自卑,但是後來聽老師說這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明明玩的很好啊,有說有笑,打成一片,那為什麼在家裡和在學校差別這麼大呢?這對父母心裡很慌。

經過一陣子的耐心疏導,孩子終於打開了心扉,他說爸媽總愛吼他,自己不小心說錯話了、做錯事了,做作業慢了、考試差了……或者他們工作忙了,外面不高興了,都會吼自己。

他清楚的記得每一件事,他覺得爸媽一點都不愛他,只會挑他的毛病、朝他出氣,所以不想給他們說話,也沒什麼可說的。

但是又討厭自卑內向的樣子,所以只能和同學和朋友打成一片。

很明顯的,正是父母的吼罵,讓親子關係差點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這個孩子還能在同學面前打開自己,而那些因此完全封閉自己的孩子更可憐,以後的成長中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問題。

話語,不是一陣輕飄飄的風,它是有力量的,它是有溫度的。

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春天一般的溫暖,也可以讓孩子置身於刺骨的冬天,像一把把的刀子傷害著孩子,而吼罵,就是那一把把的刀子。

不要以為發脾氣是愛,更不要覺得發脾氣是真性情。真正能做好自己情緒的管理的人,才是真本事,才能成為好父母。

下面,分享三個方法來治吼:

(1)給孩子做選擇題,也給自己冷靜的思考時間

很多時候,父母吼孩子往往因為孩子的行為點燃了怒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不聽我的話,跟我對著幹!」

「說了這麼多次,還是這樣!」「就是得打罵才聽,你逼我的啊!」一切都建立在「我」的基礎上。是我需要你這樣做,需要你1分鐘穿好衣服,需要你回來就做作業。

需要你對我言聽計從。可是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你寫入程式就按照你的需要來。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你為什麼不聽一下?

他們有自己的節奏,為什麼不等一等看清楚?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會反抗,這都是正常的。但是專制的父母總是不給孩子選擇。

其實孩子更喜歡民主的方式。當你給了他選擇,而非獨裁。他們更願意合作,願意溝通。當我們自己給出選擇的時候,其實也是冷靜的。

盛怒下的你無法理智的給出選擇項。比如孩子不去洗澡,還想再客廳的沙發上玩。「還不去洗澡啊,你是不是等著挨打啊!」

這時孩子要麼就是賭氣不走,或者磨磨蹭蹭地反抗你。為什麼不說「如果你早點洗完澡,我們等會的故事時間就能多一點呦,你選擇一下,是多講一會還是少講一會呢?」

這個方法對我的小兒子很管用。當我們給了孩子選擇,他們就不會覺得是被強制安排。而是感受到尊重。而且他們會考慮自己的得失。

(2)讓孩子去承擔自然後果

「現在的孩子很聰明,精明的很」。這是所有父母的共識。那我們就讓聰明的小孩去管理自己。

有一個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這樣比你吼叫有用的多。很多時候我們禁止孩子做一件事,用的最多的一個辦法就是「威脅」如果你要這樣做,那就等著挨揍吧。

但是孩子內心反感你這樣的威脅。他們反而想盡辦法偷偷去做。要麼得到你的關注,要麼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就拿兒子洗澡這件事拖拖拉拉來說。

我會讓他自己去承擔磨蹭的結果。講睡前故事時,在最精彩的地方我會停下。「今天的時間到了,因為你今天洗澡前太磨蹭,把時間浪費了。」

小傢夥當然不樂意。但是沒辦法啊,你得接受。他會想著哭鬧來讓我妥協。但我會告訴他,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擔後果,明天一定要早一點。

到了第二天,只要你一開口,他馬上就去了。

(3)用規矩來懲戒,而不是用你的脾氣來震懾

如果發脾氣和講道理都是無用的管教方法。那就得試試規矩了。規矩本身靠它的合理性。所以定規矩要跟孩子說明,並且堅決按照規矩來。

不能因為心情好壞而隨意制定規矩。然後把規矩作為說教或者專制的工具。當真正地把規矩內化為行為習慣。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離的時候,那就會自覺改正。而不是靠你吼叫。

比如,我給兒子定的三個主要規矩:

(1)自己能做好的事,就自己想辦法完成 。

(2)學習是一件認真地事,不能三心二意。

(3)去買零食,一次可以買一樣。

所以當他等著你「伺候」他的時候,拿出規矩一就行。自己的事,自己做吧。而有時候給他輔導學習,他也會分神,要麼玩玩具,或者看家裡其他人在幹什麼。

這時可以停下來,提醒孩子認真學習,把注意力集中了再繼續。而去超市,他從來沒有賴著不走,非買哪個東西不可。

因為他知道,真的需要的東西,不要說,我們也會買。不合規矩的需求,吵鬧也要不來。當然,能讓孩子遵守規矩的前提,是你跟他之間親密的關係。

這是贏得孩子合作的基礎。沒有愛,規矩就是冷冰冰的桎梏。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要學會善待孩子。其實也是善待內心的那個自己。當你平和安寧,孩子也會幸福快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