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克超早產兒奇跡存活,醫生曾下10多次病危通知

海貝媽 2018-07-19 17:01:45

日前,深圳創造了奇跡,這個奇跡卻是由一個“巴掌”大小的新生兒創造的!胎齡23周,出生體重僅480g,比一瓶500毫升的礦泉水還輕,身長28cm,就比成人手掌那麼大小。

這個“超早產兒”名叫靜,4月21日,比預產期提前17周降臨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醫院,父母希望她以後能一直銘記早早來到人世間這段經歷,於是給他取了個小名叫“早早”。

在醫院救治的6個月裡,醫生曾給家長下了10多次病危通知書。終於,在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的救治和精心呵護下,“早早”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如今,她的糾正年齡2個月了,體重3.1千克,身高也長到46.5cm,體溫、呼吸等各項生命體征也穩定正常了。

前兩天,“早早”順利出院回家了。她的救治成功,創造了全國首例體重達最小極限的超早產兒存活下來的奇跡,也標志著深圳超低出生體重兒的救治水平又踏上新台階。

早產:“早早”提前17周降臨

37歲的曉曉(化名)是一個高齡產婦,去年好不容易懷上了一對雙胞胎寶寶,在產前檢查的過程中,孕婦和胎兒一直很正常。

4月17日上午,還在上班的曉曉去上洗手間的時候,發現下體出血了,立即來到深圳市婦幼保健醫院就醫。醫生檢查後發現,她有早產的徵兆,讓她住院保胎。

4月21日中午12點25分,曉曉在醫院順產生下一對雙胞胎,比預產期提前17周。這對雙胞胎胎齡僅23周,大寶460克,小寶480克,均為目前國內出生體重最低的超早產兒。由於雙胞胎發育超未成熟,父母還未來得及看他們第一眼,醫護人員就立即給予氣管插管復甦後,把他們立即轉入NICU(小兒重症監護室)繼續治療。

深圳市婦幼保健醫院院長姚吉龍介紹,胎齡小於28周,出生體重小於1000g的超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發育極不成熟,死亡率級致殘率高。而胎齡小於24周,體重低於500g的超早產兒則發育更不成熟,國內存活率極低,少有救治成功。遺憾的是,由於雙胞胎中的大寶體重太輕,在搶救一個星期後,還是沒有救治成功,而小寶“早早”成功地活了下來。

根據國內的報道,截止目前,國內最小的早產兒出生在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一個胎齡21+6周、出生體重為500g的男嬰。如今,胎齡23周,出生體重僅480g的“早早”又刷新了我國體重最輕的超早產兒記錄。

救治:醫生下了10多次病危通知書

“見到他的第一眼,皮膚透明膠狀,整個人很小,就我們成人巴掌那麼大,是名副其實的‘巴掌寶寶’。”深圳市婦幼保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楊傳忠說。 “早早”出生時,全身各髒器剛剛成型,功能極不成熟甚至無功能,且存在感染,出生後面臨著感染、呼吸、循環、營養、神經系統損傷等諸多的難關,容易出現各種並發症。

俗話說十月懷胎,而胎齡23周,意味著懷孕不到6個月,餘下的四個多月本應在母親內寄生、受到庇護,現在卻要靠現有的醫療條件及醫務人員高超的技術來完成母體胎盤未竟的工作。為搶救患兒,科室成立醫療、護理搶救小組,楊傳忠親自製定每日治療計劃。

楊傳忠介紹,“早早”出生後的前2周,是救治的關鍵時期,醫生救治的難題就是要幫助她呼吸,給予營養,並控制腦嚴重出血和感染。因“早早”肺發育不成熟,存在新生兒肺透明膜病,也無法呼吸。入院後醫生立即予氣管內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質促肺成熟,之後給予他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打通呼吸的生命管道。之後再換成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鼻導管高流量吸氧,頭罩低流量吸氧,最後脫氧自主呼吸。

“超早產兒”特別脆弱,早期最容易出現早產兒顱內出血、早產兒腦病、早產兒低血壓、動脈導管開放、呼吸衰竭,幾個方面相互影響,特別是一旦發生顱內出血,將直接影響患兒的預後。治療的中後期,又容易出現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產兒視網膜病、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等,造成這部分患兒終身殘疾。由於早產兒免疫系統發育極不成熟,稍不注意即可發生全身感染,導致敗血症的發生。因此,在救治過程中,醫護人心進行全方位綜合管理,並把感染的防治貫穿整個治療和護理過程,正確的診療方案、高超的醫療技術及護理水平為“早早”的生命“保駕護航”。

生後第2天,“早早”出現黃疸,並且逐漸加重,醫護人員給予間斷性的光療,並定期復查其肝功,進行利膽治療。如今,她的黃疸也基本消退。

楊傳忠告訴記者,“早早”6個月的救治經歷了很多波折,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期間,醫生就給家長下過10多次病危通知書。“好在這些難關最終都度過來了,最後的救治效果也比較滿意。”回想這幾個月經歷的一個又一個“坎”,看到如今跟同月齡寶寶一樣的大小的“早早”,楊傳忠也鬆了一口氣。

護理:靜脈置管給予營養支持

在市婦幼保健醫院新生兒科病房內,糾正年齡2個月的“早早”在“臨時媽媽”熊小雲的懷裡非常安靜,雖然臉部還有少許黃疸,但瞪著圓圓的眼睛顯得非常有精氣神,兩眼也不停地四處張望,對外界充滿了好奇。

熊小雲是市婦幼保健醫院新生兒科的護士長。對於她帶領的護理團隊來說,護理“超早產兒”已有豐富的經驗。去年,她和同事就護理了一個孕24周、出生體重僅500克的超早產兒“九爺”。

熊小雲告訴記者,“早早”的護理最難的還是營養問題。“怎麼給營養,何時餵奶,喂多少,大小便情況如何,均需要隨時觀察。”熊小雲說。因為“早早”的腸道發育不成熟,一開始無法正常喂養。於是,醫護人員就通過她的臍部插入動靜脈置管,動脈置管進行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而通過靜脈置管給予營養支持,“一開始做靜脈喂養,直到慢慢腸道能喂一點奶,就給她開奶,並小心謹慎逐漸加奶,再到完全可以正常吃奶,這都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還有避免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熊小雲說。如今,“早早”每兩個小時能吃奶42ml,而且吸吮力也很好。

經過醫護人員6個月的救治和精心呵護,“早早”的體重從480克增加到3.1千克,身高也從28裡面長到46.5cm,體溫、呼吸等各項生命體征正常,也能好好吃奶,大小便也無異常,遺傳代謝等檢查也未見明顯異常,已達出院標准。

楊傳忠介紹,“早產兒”和“超早產兒”是高危小孩,2-3歲是他們追趕性生長和發育階段,家長要隨時監測他們的體格生長和神經發育情況,尤其是神經發育的監測,看他們的智力和運動能力是否能跟上正常的小孩。因此,在出院後,醫生仍會對“早早”進行隨訪,如果出現異常,家長也要及時帶她回醫院檢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