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去年夏末秋初,我作為同屆唯一分配到村小的畢業生來到現在工作的學校。

一棟樓,12個老師;一所學校,200個生命;一間教室,43個孩子,每一個都是某些人的整個世界。沒有操場,沒有任何多媒體設備,簡單卻迸發著生命力。

就這樣糊裡糊塗地開始了工作,我覺得自己已別無選擇,只有勤而勉之。

由於學校小,老教師們幾乎都是身兼數職,無論是教學還是事務管理都有一手。我保留著老教師處理事情的方法以提高效率,也盡可能嘗試將新理念、新方式應用在課堂中,幻想著自己能在工作的第一年就有無比優秀的成就。

可現實總是給人打擊,我在雜冗煩瑣的檢查中繞不開身時怨天尤人,在家長的不理睬配合之後灰心喪氣,在學生三番五次違反紀律時開始暴跳如雷,在學生考出不如意成績後氣急敗壞……

“沒關系,哪個老師不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呢。”同事們給我安慰,那是一種過來人看破紅塵的語氣。我卻在黑洞中看不到任何的光亮,找不到改變的方法。

然而一次培訓,改變了我的看法。黃麗君校長來自湖南桃江,了解到她的成長經歷後,我不禁感到慚愧,我們總是願意對著網路那頭的優秀學校望洋興嘆,而在自己的學校苟且抱怨、縮手縮腳。我為何不行動起來,利用學校的資源打造村小的校園文化呢?如今提出的“小而美”校園,完全可以是我的行動目標啊!

我不禁開始思考,我該樹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課堂和班級管理中怎樣實施自己的理念?怎樣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教育這條路上我要立下什麼樣的小目標和長遠目標?

我開始調整心態,每天都帶著笑臉進教室,開始關注每個孩子微小的變化:10歲了都不能流暢閱讀課文的女生可以慢慢將重要段落背下來,總是不及格的男生在寫作上有自己獨特的思路……在課堂上,我盡可能不斷嘗試融入繪畫、思維導圖、拍打節奏、改編表演課本劇等方式,幫助學生快速輕松地理解和背誦。我還帶學生一起做樹葉畫、做樹枝手工,偶爾在課間進行三人兩足的友誼賽。

當教師與學生都在努力地營造一個幸福學習、成長的環境時,我們就更加靠近教育的終極目標——幸福。

高年級的“每日一詩”和低年級的“每周一詩”在我們三個年輕人帶的班級順利進行著。接下來,我想做的是將此前只為了迎檢而造出的小小圖書室完全開放,讓校園浸潤讀書的儀式感;用社團興趣班裡孩子們不太完美的美術作品來裝飾白牆;大課間的廣播體操學生們做得懶洋洋的,也是一個可以改變的環節。其實,這一切都不是我擅長的,但是我願意為此而學習。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曾提出:“人被宣稱為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

在每一種有價值的追求中,都需要不斷找尋適合它的具體方法。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堅持做出它的精彩。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要在乎種種非議,不要自我懷疑,在鄉村小學,我們總得做出屬於自己的小驕傲。

心在哪裡,荒蕪田園也能綻放鮮花,狹小岩縫也能孕育韌竹,乾涸溪流也能湧出清泉。心在哪裡,就能在哪裡成為一名獨特的教師。

參考來源